戰略決策能力、組織建設能力、個人整體素質,是企業家成長的三大方面。
一、
習主席說:“非公有制經濟要健康發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健康成長”,他還說:“不要聽到這個要求就感到不舒服,我們內對領導干部也是這樣要求的,而且要求得更嚴。”事實上確實如此,比如,十八屆中央政治局5年時間集體學習了43次。已經身為國家領導人了,仍然對學習成長絲毫不放松,為什么?原因正如習主席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要“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習主席的教誨,換一個說法就是:企業要持續健康發展,前提是企業家要持續健康成長。由此可見企業家成長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
二、
本文談的企業家成長,主要指的是影響力在十億規模以上,并且有高遠追求的企業家的成長。在《何萬斌解讀頂端培訓》一文中提到:“作為一個企業家,要做好企業,無非是要結合企業內外部情況的變化,做好如下九個方面:戰略決策、執行落地、文化塑造、機制建設、人才戰略、資本戰略、精神弘揚、智慧覺醒、前沿探索。”也就是說,企業家成長主要是指這九個方面的能力的成長(這九個方面更具體的內容,可參見文章《何萬斌解讀戰略執行》、《何萬斌解讀人才資本》、《何萬斌解讀文化機制》、《何萬斌解讀企業家精神》、《何萬斌解讀太極智慧》、《何萬斌解讀互聯網+》、《何萬斌解讀新零售》等)。所有這九個方面,如果做極致提煉的話,其實就兩個方面:戰略決策、組織建設。也就是說,企業家的成長,核心就是戰略決策能力的提升、組織建設能力的提升。此外,還要向著偉大企業家的方向,持續的讓自己獲得內在的全面的提升,也就是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而且,戰略決策能力、組織建設能力、個人整體素質這三個方面,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是相互關聯、彼此影響的關系。
三、
關于戰略決策能力。所謂戰略決策,就是事關全局、事關長遠、事關成敗的重大決策。可以說,做對一個戰略決策,可以讓你節省十年時間;做錯一個戰略決策,可以讓你十年時間白干。還可以說,戰略決策是一切的前提。決策對了,才可能有未來;決策錯了,一定是沒有未來的。當然,決策的正確和錯誤,不是只有兩種狀態,而是有很多種狀態,最壞的決策相當于是負的無窮大,最好的決策相當于是正的無窮大。如果排除掉極端情況,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區間,比如從-100~+100,0以下的都是錯誤的決策,0以上的都是正確的決策,-100是非常錯誤的決策,+100是非常正確的決策。對于企業家來說,做了一個正確的戰略決策,多賺10億、100億是毫不夸張的;做了一個錯誤的戰略決策,損失10億、100億甚至讓公司倒閉,都是有可能的。正確的戰略決策:比如,馬云當年了解到互聯網后,不是做網上翻譯社而是下定決心要將廣大企業、廣大商品都搬到網上去,基于這樣一個重大的方向性決策,才有了后來的阿里巴巴。又比如,劉強東當年徹底轉型線上,戰略投入物流,才有了京東今天的成功。錯誤的戰略決策:比如,樂視今日之敗局證明了賈躍亭先生的生態化反戰略,至少目前看來是錯誤的。又比如融創的孫宏斌先生,一年前選擇100多億投資樂視,現在幾乎全部清零,這個眼下看來也是錯誤的。還比如,萬達當年選擇發力電商,而不是將相應資源用于更進一步的強化線下,在眼下看來也是錯誤的。另外還比如,滴滴收購Uber中國之后,選擇了出行領域的全球化戰略而沒有選擇全服務領域的生態化戰略,在眼下看來至少是陷入了被迫應戰的境地,由此可見也是多少有些偏差的。事實上,企業家面臨的是非常復雜并且不斷變化著的決策場景和經營環境,所以現實當中要作對一個正確的決策其實非常不簡單,而作出一些不那么正確甚至錯誤的決策,有些時候確實也是難以避免的。你想一想,連王健林、孫宏斌這樣的久經考驗的大幾千億規模的領袖級企業家,都會在戰略決策上出現重大的偏差甚至錯誤,更何況是一般的企業家呢?!所以,戰略決策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需要終身堅持不懈的修煉。
四、
關于組織建設能力。戰略決定組織、組織決定功能。什么是組織?個人之上是團隊,團隊之上是組織,組織之上還有組織,整個公司就是一個組織。所謂組織建設,就是讓你的組織能力符合戰略決策的要求,讓你足以整合各方資源推動戰略決策的高效落地,從而贏得客戶、贏得市場、超越對手。要想做好組織建設,需要搞清楚組織的目的,需要搭建好組織的架構并做好架構調整,需要解決好人員問題尤其是干部、骨干問題,需要形成好的組織作風、形成好的文化氛圍,需要設計好的獎懲機制、形成好的組織秩序,需要擁有好的指導思想、好的理念原則。等等。華為、阿里巴巴等的成功,跟他們強大的組織建設能力是分不開的。樂視生態化反戰略的失敗,除了無內在本質關聯的多元化邏輯外,跟他的組織能力差也是有關系的。賈躍亭先生整了一幫牛人,有的是真牛人,但有的未必那么貨真價實,關鍵是,如果沒有經過很好的磨合或者沒有強大的系統作為支撐,牛人彼此是在相互較勁還是在相互支持,彼此是齊心協力還是離心離德,整個公司打起仗來是有章有法、進退有序還是各自為戰、難以協同,這些問題恐怕都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組織建設問題本質上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比如1加1等于2,這是一個最簡單的數學問題,但是放在組織當中,把兩個人放在一起,1加1未必就等于2,因為答案可能是零,甚至可能還是負數,當然,也有可能等于2甚至等于11。當年聯想交班,為什么一分為二,讓楊元慶先生掌管聯想集團,讓郭為先生掌管神州數碼?其實柳傳志先生一開始是讓楊元慶作為一把手、郭為作為二把手,將他們倆組合在一起的,但是兩個人根本沒法配合,這才有了聯想的分拆。另外,為什么很多公司都是1+1的模式?比如華為的任正非和孫亞芳,三一的梁穩根和唐修國,海爾的張瑞敏和楊綿綿,阿里巴巴的馬云和蔡崇信,復星的郭廣昌和梁信軍,滴滴的程維和柳青,等等。這背后其實也包含著組織建設的內在邏輯。如何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建設一個與時俱進的更加強大的組織,很顯然也是企業家從始至終都要嚴陣以待的重大課題。
五、
關于個人整體素質。戰略決策和組織建設,是專業能力更是綜合能力。做出一個好的戰略決策,往往需要基于深厚的積累和通盤的考慮。建設一個好的組織,往往也需要領導人在很多方面都具備引領、示范的能力。同時,企業家不僅僅是企業人,他還是一個社會人,需要他處理好與家人、朋友、社會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和關系,同時還得調整好自己。因此,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是非常關鍵的。一個人的整體素質的提升,包括廣度的提升,比如是否具備全國化視野、全球化視野。包括寬度的提升,比如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備管理能力,既能處理好工作關系又能處理好家庭關系。包括厚度的提升,比如是否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是否具備歷史的觀點、是否具備深厚的思想性。包括深度的提升,比如是否能夠相對容易的就看到事物的本質,是否能夠比較快的對人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包括高度的提升,比如是否能夠站在人民、民族、人類的角度看待企業和個人,是否具有使命感、是否具有家國情懷、是否具有英雄情結、是否具有理想情懷。企業家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核心就是圍繞一個企業家應有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樹立,并且讓自己在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尤其是重要方面,都能更好的符合理想、信念的要求。這個其實就是不斷的朝著偉大企業家的方向前進的過程。
六、
反思自己。我從2000年上大學那一年樹立了創業理想至今18年,在創業的外在成就上幾乎沒有什么建樹,特別是和同齡人比如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美團的王興、滴滴的程維等相比,在創業成就方面更是有著天上地下般的差別,原因到底是什么?除了個人出身、天賦運氣等客觀條件外,根本的還是自己35歲前在戰略決策能力、組織建設能力、個人整體素質三大方面,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重要不足甚至是缺陷的。在戰略決策方面,曾經認為40歲之前一定要做成一家十億美金的公司,其結果就是做出了脫離實際的戰略決策和戰略調整。在組織建設能力方面,比如因為對人性的把握不夠到位、領導能力的不夠成熟,所以在更好的團結人、更好的幫助他人成長、更好的建立正確的人際秩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在個人整體素質方面,比如因為心智的不夠成熟,所以在面對困難局面、復雜局面和形勢變化時,沒能更好的保持鎮定、淡定、篤定,進而沒能做出更好的或者正確的應對。不過,在2016年第三次創業小試驗結束之后,基于此前深度觀察、深度實踐、深度思考的基礎上的深刻自我反思之后,可以說在這三個方面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當然,進步是沒有止境的,要符合一個偉大企業家的內在要求,還需要付出少則一、二十年多則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
七、
放眼企業界。作為講者,聽過我課的學員并且私下里還有交往的,既有幾千萬幾個億規模的企業家,又有幾十億上百億的企業家。同時,還有千億級的領袖企業家聽過我的專題報告。作為學者,以及基于愛好和志向,我將近20年來,持續大量的觀察、學習甚至研究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領袖企業家群體。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好些幾十億上百億的企業家,相比千億乃至上萬億級的企業家,撇開外在規模、成就上的差別之外,確實在內在的個人的整體素質方面,是有著巨大的差別的。也就是說,個人的整體素質,包括思維、眼界、認知、作派等等,你會明顯的感覺到差距。這樣的差距在許許多多或大或小的方面都有體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私下走訪過幾百億和千億級的企業家,也走訪過幾個億和幾十億的企業家,按照常理來說,越大的企業家越不重視你一些、越小的企業家越要重視你一些,但事實上卻是剛好反過來的。越大的企業家對你越尊重越重視,越小的企業家對你越沒那么尊重沒那么重視,甚至個別的還到了不禮貌的程度。這樣經歷幾次后,在認真反思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對或不好的地方的同時,我也給自己定了一條小小的規矩:如果有幸能以管理學者的身份去和企業家見面,原則上百億或者百億美金以下并且暫時還沒有太多私人感情的,要么他來找我,要么他就派車接送我,我就這么直接過去是不太可能的。或許有人會覺得老師你是不是有點勢利,其實真心不是這個原因,確實是因為感受到那種強烈落差后的一種正常應對策略(當然,要特別強調的是,作為創業者或者作為個人,如果有機會和各個層面的企業家交往,那都是我的榮幸,斷然沒有一定要對方來找我或者接送我這樣的說法)。又比如,三一的梁穩根董事長不久前當選為新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三一的唐修國總裁當天在朋友圈轉發了消息報道,并且寫到:責任更大了!就這短短的五個字,其實體現的是一個領袖級企業家的綜合素質:責、權、利,恐怕有太多人將焦點放在了“權”和“利”上面,但正確的一定是將“責”放在第一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有些做到幾十億甚至過百億的企業家,提起那些領袖企業家時,或許有不服氣的言行體現,這一方面是好事,說明你有更大的追求,但另一方面,確實是需要承認,自己和他們是有差距的。鄧主席當年,毫不諱言我們中國落后的現實,這種坦蕩反倒成了我們改革開放、發展進步的認知基礎。這對我們的啟發是,一定要客觀的承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這樣才能更好的縮短差距乃至實現超越。這一點奇虎360的周鴻祎先生是非常讓人欽佩的,江湖上盛傳他當年對馬云先生是不服氣的,但一兩年前他公開表明自己和馬云確實是有差距的,雖然他這樣說,或許有因為跟騰訊已經交惡了,所以需要跟阿里巴巴走的更近一些,但我相信他這樣的說法是真誠的,是基于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對照后的清醒的認知。也恰恰是因為有這樣的認知,說明他和他的公司還有著更為遠大的發展前途。
八、
企業家如何自我成長,根本的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專注于本職,另一個是廣泛去接觸。所謂專注于本質,就是從自己企業的戰略決策工作、組織建設工作中,從每一天面臨的事情的處理、面對的人際的交往過程中,深入思考、孜孜以求、不斷精進。同時,在具備人、企業要與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的基礎上,在做企業的每一步當中、在生命的每一天當中,都堅持不斷復盤、不斷總結、不斷反省、持續深入全面徹底的進行自我批判。所謂廣泛去接觸,就是要多讀書尤其是多讀那些不那么好讀的書,關鍵是適當的多接觸別的企業、別的企業家,多到各個地方去看看,多去感受、接觸、交往一些高人,多跳出自己日常的工作圈子到更廣闊的世界里面去體驗,多去跨界做一些交流和交往,多去做一些對外的分享、討論,等等。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不要忘記的一點是要緊緊圍繞著自己的企業要如何發展這個核心。把自己放出去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收回來,因為作為一名企業家,除了必要的生活和休息時間外,你的一切行為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如何把企業做的更好,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企業家。“專注于本職”比較好落地,“廣泛去接觸”怎么去落地呢?考慮加入到一個高質量的企業家圈子里面去,比如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等。如果你是潛力型企業家,未來有機會做到幾十億幾百億甚至更大的規模,可以考慮到湖畔大學去讀書。如果你是實力型企業家,公司規模已經到了幾十億幾百億甚至更大的規模,可以考慮到國研斯坦福去讀書。(注:湖畔大學是柳傳志、馬云、馮侖、郭廣昌等發起成立的培養企業家的機構;國研斯坦福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學共同推出的企業家培養項目,更詳細介紹可參見《何萬斌解讀頂端培訓》。)
九、
企業家要想獲得更好的成長,需要處理好“學以致用”和“學不以致用”的關系。“學以致用”好理解,這一點相信是幾乎所有的企業家都非常重視的,因為學習上的“學以致用“,就像工作上的“務實”一樣,如果你不重視,企業不要說發展,連生存都會有問題。“學不以致用”如何理解呢?這個說法是從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先生那拿過來的,其實講的就是要重視學習那些看起來無用的東西,要重視“無用之用”。比如,一個企業家,去聽一場音樂會、去看繪畫大師畫畫、去聽科學家講科學前沿、去聽部長講宏觀經濟、去聽哲學家講馬克思,這些看似對做好企業沒啥用處的東西,但是如果你適當的多接觸,同時內心的“念”始終放在自己的企業上,這樣很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馬云,李一“道長”的課他也去聽,王林“大師”的表演他也去看,太極拳他也去練一把,他做的這些看似和做企業不相關的事情,可能恰恰就是他成為世界頂級商業領袖的關鍵要素。
十、
企業家要想獲得更好的成長,尤其要關注“不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你“知道自己知道”,那你就讓它去發揮作用好了。如果你“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你選擇規避它或者學會它或者找個知道的人。關鍵還是要不斷的把“不知道自己知道”變成“知道自己知道”,這樣就不至于浪費掉、錯失掉本屬于自己的機會。更關鍵的還是要不斷的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變成“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樣才不至于掉到陷阱里面去。比如,有的企業家對金錢有偏執的觀點,因為自己很愛錢,就認為別人都和他一樣愛錢;因為自己在努力追求錢,就認為別人和自己一樣也在努力追求錢。甚至認為不愛錢的人那就是虛偽,不努力追求錢的人那就是犯傻。但事實上,人到了一定的層面后,物質到了一定基礎后,完全是有可能達到對金錢超脫的境界的。當然,我是愛錢的。我的理想為什么是去創建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是優先去創辦一家偉大的大學呢?我的理想為什么是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家,而不是有政治和學術追求呢?恐怕這跟自己愛錢、跟自己對財務自由有很大的向往是有著很大關系的。當然,金錢只是手段,絕不是第一位的目標,更不是目的。同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很正常。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自己愛錢就認為所有人都愛錢,因為自己對金錢沒那么超脫就認為沒有人對金錢超脫,而是要坦然接受確實有人比我們有更高的對待金錢的境界。如果不認知到這一點,你就很難跟那些很高層的領導、很高深的學者產生深層次的良性互動,更不會主動的去提升自己對待金錢的境界。如果我們自己不逐步的達到對金錢超脫的境界,我們創建偉大公司的理想恐怕也是無法實現的。
十一、
企業家成長的根本是要立足于正確的人生態度。這不是空洞的高大上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真理。比如不久前,兩位80后創業家,83年的摩拜創始人胡瑋祎,85年的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因公司出售分別套現了10億以上現金,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甚至于“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觀點被廣泛刷屏。作為80后年輕人中的一員,自然應該思考自身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其實,不僅僅是80后,這是所有人都需要正確看待、對待的問題。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的是什么?不惑的又是什么?我認為,立的是人生的志向和追求,也就是你的人生你想要的是什么。作為企業人,人生最有價值的志向和追求就是創建一家偉大的公司。同時,志同道合的兄弟、情深義重的師友、特別是幸福美滿的家庭,這些都是人生幸福所必需的,也是事業成功的支撐。不惑的是什么?不惑指的是你的人生有了定海神針,面對壓力困難誘惑沖擊,你的內心不會因此而困惑。因為你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不追求什么、不需要什么。每個人的人生,都要面臨四個關鍵的考驗:權力的考驗、名聲的考驗、金錢的考驗、美色的考驗。關于權力,權力它首先是一種責任,想要權力,首先你要掂量清楚權力背后的責任。同時,牢記習主席的教誨:“當官就別想發財,發財就別想當官”。關于名聲,做到問心無愧、對得起天地良心,然后適當的對外做溝通表達就可以了,重視好名聲,但不要被聲名所累,要重視但不要在乎別人說你好還是不好。關于金錢,夠用就行,不要把大富大貴當成重要的目標,把事業做好、做成功了,只要不追求奢靡之風、不追求享樂主義,錢怎么著都是夠用的。公司股權,占比多一些也不是壞事,但做大之后,像任正非、柳傳志那樣,只有公司1%、2%的股份,甚至更少一些,那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要在制度設計上讓你足以掌控公司就可以了,絕不追求說個人要套現多少個億、個人擁有多少身價,這些東西順其自然就行。關于美色,正當性是第一位的,整的像北大沈陽、北航陳小武那樣,害人害己、身敗名裂,那是非常悲哀的。關鍵是,找到認同、擁抱你的人生追求、甘愿做好賢內助,同時能夠有自己適當的人生或事業追求,并且彼此相親相愛、相濡以沫的人,組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這個比追求單純的美色要重要的多、要有價值的多。總之,追求做事業、做貢獻,同時重視家庭、重視師友、重視兄弟,與此同時,堅決舍棄掉對名聲、權力、金錢、美色等的不適當的追求,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