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由于跨境電商極大地縮短了傳統外貿的供應鏈,省去買賣雙方多個中間環節成本,拓寬了海外營銷渠道,在資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方面的優勢已得到廣泛認可。從業務模式角度,跨境電商可分為跨境零售電商B2B和B2C電商。
(用時間軸坐標圖)2014年中國跨境網絡零售交易額達4492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進口1290億元,同比增長60%,出口3202億元,同比增長40%。聯合阿里研究院發布的《全球跨境B2C電商趨勢報告》中,有預測2020年全球跨境B2C電商交易額將達到9940億美元(2014年為2300億美元),惠及9.43億全球消費者(2014年為3.09億人),其中,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以53.6%的新增交易額貢獻度,位居首位。根據測算,在2014-2020年間,跨境B2C電商將把中國消費品進口額的年均增速拉高逾4%。據中國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介紹,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企業達5000家。
商品流通業舊商業模式被迭代,出于新的商業模式能為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表現在更低的價格、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務,而這些因素都取決于交易模式的供應鏈管理,跨境電商的供應鏈如圖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與國內電商相比,跨境電商空間跨度范圍更大,物流中增加了報關環節,物流過程更不可控性,對供應鏈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同國內電商一樣,未來勝出來的企業一定是在供應鏈方面卓越運營的企業。那么,跨境電商供應鏈面臨哪些挑戰呢?
挑戰一:供應鏈網絡布局規劃
供應鏈網絡規劃是一個兩難選擇,如果商品總庫設置在國內、保稅區或工廠,接到訂單后再發貨,難免導致交付時間長,客戶體驗下降,同時多批次少批量的配送,推高了物流成本;如果將配送倉庫設置到海外或海外保稅區,批量出口運輸,實現規模效應,在出口物流成本下降,提高了客戶響應速度的同時,增加了供應鏈的環節,也增加了商品庫存的結點,使得電商企業需承擔最高的庫存風險和資金占用成本。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地域差異、文化差異、消費習慣差異,海外倉內的品類把握、數量預測也是電商平臺的一大難題。就如在東北超市有奶酪、湖南超市有檳榔,而在深圳的超市卻少見。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兩難的選擇。
用圖示。
應對策略:大數據分析品類細分
在兩種策略各有所長的情況下,為實現供應鏈高效運作,可以擇優而行,創造白黑之間的灰色地帶。跨境電商領域是從0-1的過程,也沒有成功案例借鑒,但可以借助國內電商的經驗。您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去國美或蘇寧購日用電器的時候,那些消費頻率高、標準化、價值低、體積小的商品(如風扇、電飯煲)可以隨時在門店帶回家;而高價值、生命周期長、體積大的商品則是次日由專業配送人員送到家?就就對了,這就是商家為不同品類設計的不同庫存模式和物流體系。跨境電商要在客戶滿意度、庫存成本、物流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點,就需要對品類進行細分管理,通過歷史大數據分析,制定情景制宜的供應鏈策略。個人認為,第二種模式盡管有挑戰,在國內外建主分倉的模式但仍是未業成功電商的主流模式。
挑戰二:物流模式選擇
目前跨境電商的物流方式主要有四種模式:
模式 | 解釋 | 優勢 | 劣勢 |
郵政小包 | 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業務70%的包裹都通過郵政系統投遞,其中中國郵政占據50%左右的份額,香港郵政、新加坡郵政等也是中國跨境電商賣家常用的物流方式。 | 郵政網絡基本覆蓋全球,比其他任何物流渠道都要廣。而且,由于郵政一般為國營,有國家稅收補貼,因此價格非常便宜。
| 一般以私人包裹方式出境,不便于海關統計,也無法享受正常的出口退稅。同時,速度較慢,丟包率高。 |
國際快遞 | 國際快遞主要是指UPS、Fedex、DHL、TNT這四大巨頭,其中UPS和Fedex總部位于美國,DHL總部位于德國,TNT總部位于荷蘭。國際快遞對信息的提供、收集與管理有很高的要求,以全球自建網絡以及國際化信息系統為支撐。 | 速度快、服務好、丟包率低,尤其是發往歐美發達國家非常方便。比如,使用UPS從中國寄包裹送到美國,最快可在48小時內到達,TNT發送歐洲一般3個工作日可到達。 | 價格昂貴,且價格資費變化較大。一般跨境電商賣家只有在客戶強烈要求時效性的情況下才會使用,且會向客戶收取運費。 |
專線物流 | 跨境專線物流一般是通過航空包艙方式將貨物運輸到國外,再通過合作公司進行目的地國國內的派送,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物流方式。 | 集中大批量貨物發往目的地,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因此,價格比商業快遞低,速度快于郵政小包,丟包率也比較低。 | 相比郵政小包來說,運費成本還是高了不少,而且在國內的攬收范圍相對有限,覆蓋地區有待擴大。 |
國內快遞的國際業務 | 國內快遞也開始加快國際業務的布局,比如EMS、順豐均在跨境物流方面下了功夫。EMS的國際業務相對成熟,可以直達全球60多個國家。順豐也已開通了到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的快遞服務,并啟動了中國大陸往俄羅斯的跨境B2C服務。 | 速度較快,費用低于四大國際快遞巨頭,EMS在中國境內的出關能力強。 |
其一:以上四種模式共同點是,可以實現D2D(門到門)的服務,電商平臺企業將貨交到第三方物流就可算發貨完成,而存在的問題就是發貨后即對貨物失去控制,有些第三方還不能提供即時查詢服務。
其二:由于不同品類不同物流要求,不同3PL不同網絡不同、優勢服務項目不同,就導致電商平臺流量分散,3PL供應商過多的管理難題。
其三:郵包通常都是跟其它貨物拼板拼箱拼車出口,當有其它任何一批次貨物通關出問題,包括您郵包內的整批貨物將被海關扣留被查驗,導致交付延遲。
應對策略:3PL管理專業度提升合同約束
針對以上問題,就需要平臺企業充分了解不同3PL優勢,建立合適的物流方式。加強合同約束,對3PL原因導致交付延遲要求承擔索賠責任。
另一方面,了解客戶期望,因為不是所有快速響應都是有價值的,就如高鐵給人們帶來快速出行的同時,有些乘客時間成本低,不需要這么快,就不愿意承擔這種快的成本。有有些商品交付不需要快速響應的情況下,平臺追求高成本的快是沒有價值的,可以在平臺上針對不同品類設置多種物流方案讓客戶自主選擇。
挑戰三:退貨物流
由于空間跨度大、距離遠、進出口通關限制增加了退貨的作業難度.這是跨境電商平臺企業不可忽視的一塊成本,一方面增加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庫存占用資金。
應對策略:SOP 檢驗包裝
首先,加強出貨檢驗是必不可少的,嚴控出貨質量。
其次,做好商品包裝,避免因包裝原因外觀破損或包裝不足導致產品損傷產生退貨。
最后,建立退貨作業SOP標準作業程序。針對退貨設計不同的物流模式,降低運作成本。
挑戰四:快捷通關
早在2014年,國家海關多次發布一系列利好跨境電商的公告,如:
2014年1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第12號公告:新增“電商9610”編碼,清單核放、匯總申報
2014年7月23日,海關總署發布第56號公告:強調進出境“貨物清單”制度及監管、申報制度
2014年7月30日,海關總署發布第57號公告:增列“保稅電商1210”編碼,保稅模式獲認可
在2015年7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六項促進外貿的具體措施,具體可歸結為減輕外貿企業負擔和提高通關效率兩個方面。特別是最后一項大力支持外貿新型商業模式,尤其利好跨境電商的發展。然而有政策不一定能享用,這取決于平臺企業的物流管控能力。快捷通關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信息流快,二是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對于前者在出境物流與進口物流不是一家物流公司為主體的情況下,信息處理就會延遲,信息流就會中斷。對于后者,包括海關與海關之間,物流公司和海關之間,貨主與海關之間,貨主與物流公司之間。
某國際快遞公司提供的VIP服務,就可以實現信息流、物流、通關的同步,大大的壓縮了通關時間。具體操作上是聯邦信息系統與發貨方信息系統建立接口,貨主發貨時直接登陸系統填報出貨明細,第一手資料直接用作通關申報,在等待通關同時,貨物運往監管倉。
應對策略:建立信任信息系統建設
事實已經證明,所有成功的電商平臺都擁有強大信息系統,都是把信息系統作為戰略級來規劃,而跨境電商的特殊性難度更大。在系統設計方面需盡早考慮到物流信息需求,為將來的擴充,迭代,兼容做準備。
在信任方面,海關與海關的信任是國家層面問題,不是平臺企業能解決的,平臺企業能做的增加與海關,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溝通頻率,不斷強化信任,為后續運作前置鋪墊。
互聯網新時代下的跨境電商模式在帶來商機的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成功的企業絕不是一個完美的商業故事,最終成功電商企業一定是在抓住機會的同時,把心思放到供應鏈的精耕細作的公司,以上問題只是在目前階段最迫切解決問題,實際運作中肯定涉及更多問題,無論如何,只有建立一套與商業模式相匹配的物流體系的平臺企業才能最終從眾中對手中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