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維績效管理模式創始人孫軍正
在明確企業戰略目標和年度目標的基礎上,企業首先通過繪制戰略地圖,找到實現戰略目標的關鍵經濟利益價值驅動因素,接著運用魚骨分析法和頭腦風暴法或平衡計分卡(BSC)等工具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分解出企業要采取的戰略舉措(為了實現目標必需采取哪些行動)找出企業的業務重點,得出企業的關鍵成功因素。然后,再利用 QQTC 模型,遵循戰略導向、可操作性、差異性、精煉性、可控性和SMART(具體、可度量、可實現、相關并基于時間)等原則,從質量、數量、時間和成本四個維度將關鍵成功因素轉化為企業級KPI指標。
所謂QQTC模型是:
Q(Quantity 數量):即在規定條件下完成工作的數量,一般采用個數、時數、次數、項數、人數、額度等表示;
Q(Quality 質量):即在規定條件下完成工作的質量,通常采用比率、評估結果、滿意度、及時性、達成率、準確性、完成情況、合格率、周轉次數等表示;
T(Time 時間):即在規定條件下完成工作的時間,一般通常采用批準時間、完成時間、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最早/最遲開始時間、最早/最遲結束時間等表示;
C(Cost 成本):即在規定條件下完成工作所耗費的成本,一般采用費用額、預算控制等表示。
因為企業還要考慮到對某些KPI進行考評的經濟性與可行性,企業在應用 QQTC 模型確定KPI時,并不要求所有的關鍵成功因素都要按照這四個維度進行轉化。
經過歸納和分解出來的KPI會有很多,因此,企業可以使用BSC (BSC可以保證KPI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平衡性,確保KPI能支撐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從客戶、財務、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維度對KPI進行歸類,這樣就形成了企業級KPI指標庫。
因為戰略目標是相對長期的,而組織外部經營與管理環境在不斷的變化,在進入規劃期某個實際年度時企業的經營目標一定會有所偏重,所以企業應運用指標提煉技術從企業級KPI指標庫中設計和創建出各年度企業級KPI體系。BSC理論的先驅和實踐倡導者卡普蘭和諾頓建議KPI的個數最好不要超過20個,一般控制在5~12個,過多則企業的精力會被大范圍分散。確定年度KPI后,企業應根據年度戰略構想,采用專家法或頭腦風暴法對KPI進行賦值。
合作代理:
由孫軍正老師主講的績效管理系列課程,現誠尋各地合作與代理機構。聯系方式詳見孫軍正老師中華講師網博客中的“聯系方式”,將由孫老師專職助理對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