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華講師網著名講師孫軍正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文化的積淀之深厚是其他很多國家不可比擬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關于商業文明方面的文化蘊涵,他的精神價值觀曾經濡潤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商人,乃至形成了儒商傳統。當代企業家同樣也可以從幾千年的文明中汲取營養,培育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一)、培育追求群體、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與和諧,它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主張以利共生的價值取向,提倡莊重自制,重視教育教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其中的“和為貴”、“義以建利”、“民生在勤”等思想都與現代企業管理中所追求的和諧共存的思想不謀而合。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倫理規范進入企業,經過調整與現代經濟運行機制相協調,可以在培育群體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使得企業內部人人都能恪盡職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識,從而形成企業內部的和諧風氣和團隊精神。
(二)、形成陽剛向上、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
現在有很多國人把國學等同于儒學,從而認為儒家的“中庸”并不適合于競爭激烈的全球化時代。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并不僅僅是儒家傳統,它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的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都蘊含著現代企業所追求的積極進取的管理思想。《荀子》中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格理想,無不體現出一種陽剛向上、富有競爭精神的向度。在中國歷史上,每當中國社會處于平庸、面臨挑戰時,也總有思想家出來大聲疾呼,以求打破平和,超越現狀,拼搏進取晚清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言猶在耳:“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這種競爭精神的體現。因此,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構建傳承過去、面向未來的企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淀。
(三)、培育“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核心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反映了儒家對人的本性的理解,它是源于人的血緣親情形成的一種內心感情和自覺的道德意識,以此推及社會人群,就是人際倫理關系的道德準則,其本質就是愛人、關心人、尊重人。
企業是由人組成的,企業的發展目的最終也是為了人,人是企業行為的出發點和目的。人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決定的意義。只有重視顧客、雇員的利益,公司才能在凝聚中求得發展,只有發展,公司才能有長久的經濟信譽。企業文化的優劣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如果企業能夠本著儒家思想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觀,在對待職工和企業利益的問題上,體現“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將職工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放在企業利益之前,企業才能擁有長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以“忠恕之道”教化企業員工
“忠”的本義即是忠誠、盡心竭力。“忠”還包含有對待工作要忠于職守,勤奮努力的意思。《論語·學而》中講到“為人謀而不忠乎?” 孔子還講到“敬事而信”、“執事敬”、“事事敬”等,都是指對待工作要恭敬謹慎,兢兢業業,而不能懈怠散慢。“恕”是指寬厚待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在任何企業里,忠誠敬業,嚴于律己的員工都是企業的財富,他們是企業的基石和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這樣的員工是在后天的教育中被塑造出來的。無論是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還是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企業都有責任和義務教化員工,而教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儒家文化滲透到企業文化中,使員工注重“修己養性”、“內省自律”,使他們的人格不斷得到完善,其基本素質日益得到提高。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為更大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五)、培育企業文化中的“誠信之道”
誠信是最高智慧,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其如此。人類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以道德為前提的,而不能以道德淪喪為代價。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無德即無行。孔子認為“德”的基本內容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從長遠來看,企業只有嚴守商業道德,做事講求誠信,才能夠與顧客建立起長久的良好關系,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市場優勢。商業道德首先是誠信,講究商品質量,貨真價實,嚴守合同協議。那些違背誠心原則,恣意妄為,給國家、集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帶來極大的危害的企業只能是自取滅亡。“德不孤,必有鄰”,企業對政府、社會、對自己的供應商、員工也應該講誠信,只有這樣才能夠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凝聚更多的力量促進自身發展。
合作代理:
歡迎全國各地培訓機構長期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包括紅色管理在內的系列實戰管理課程。聯系方式詳見孫軍正中華講師網博客中的“聯系方式”。將由專人負責跟進溝通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