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消費品企業,尤其是營銷類消費品企業管理重點還是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度的建設,二是企業文化的建設。我談談這兩個方面的體會。
21年前我剛下海的時候,產品研發之后的生產很簡單,很多人其實都在銷售。當時我們的公司還沒有100人,也就沒有什么管理,因為什么事都是老板說了算,這也都還好,沒出什么問題。但當公司員工有上千人之后,管理就出了問題,在體現在制度沒有跟上。比如我們當時還銷售了諸如電腦之類的產品,開始出現一些呆壞賬。面對這個現象,我第一次感覺到管理與制度的重要性,于是就開始進行制度建設,也確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都很細,厚達一尺厚,表面上看都很完善,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制度都形同虛設,并不可取。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分公司的經理晚上要請工商局局長吃飯,那他就必須先發傳真到總部,等得到總部許可之后才能請客。如此一來,這些制度就流于形式了,表面上看很合理,但到最后,當1997年初巨人倒下的時候,我們造成的呆壞賬非常多,最少有4到5個億。如果沒有這些呆壞賬,我們摔一跤的時間可能會往后延續幾年。
所以經過這個極左與極右之后,在開始做腦白金之前,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腦白金的制度應該怎么建設?于是我選擇了一條既不極左也不極右的路線,這套制度主要從幾個角度去制訂:一個員工來你這里做事,他想追求什么?他的追求可能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兩點:第一點是他能不能得到他滿意的經濟回報,從而能改善他的生活,這是很正當、很合理的要求;第二點是他的個人價值能否實現。基于這兩點,我重新設計了一套制度,這套制度的第一點就是要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如果這個設計得合理,它的威力相當大。比如在鄧小平搞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中國多數地區的溫飽都存在問題,但在實行聯產承包之后,也沒聽說買多少拖拉機,開多少荒地,中國的溫飽問題很快就解決了,糧食也有了節余。那個時候我在統計局里負責統計,了解到了制度的力量,其實它就是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同樣我們企業也是這樣。我前面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其實是在壓制人的主觀能動性,后來進行制度改造之后,我明顯地感覺到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不用我太操心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這套制度要體現出充分授權。其實權利很燙手,能不在自己手里就不要在自己手里,只要能將權利、責任、利益充分合理配套,將它分散下去是最好的選擇。在充分授權的情況下,公司的每個員工都會覺得還有發揮的舞臺,不需要事事都向上級匯報,可以在自己的權力范圍內做出決策。如果取得了成功,他就會有成就感;而如果失敗了,他會吸取教訓,這對鍛煉他本身也有所幫助。第三點就是充分體現出簡單。剛做腦白金的時候,公司的制度是我寫的,只有一頁半紙,后來公司不斷擴大,制度也不斷豐富,變成20、30頁的紙。但我發現,20、30頁的制度不如一頁半的制度好用,越簡單越好,讓每一個員工看得懂,理解得透,那是最好的。另外,對于最基層的一些操作也是,越簡單,越明了越好。比如腦白金在終端的擺放方式,我們當初就有一個原則:腦白金在商店的擺放不得少于三盒,高度不得低于1.5米,不得高于1.8米。就這樣,越明了,越簡單,往往越有效。太深奧、太難理解的東西,它的效率不一定好。
關于企業文化建設,即使你的制度再完善,如果沒有企業文化的配套與補充,企業管理也將是徒勞。因為任何一個制度都可以鉆空子,所以只有將文化建設作為補充,這樣整個企業管理才是健全的,整個公司的氣氛也才是健康的。
溫馨提示:
⑴摘自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孫軍正老師培訓課堂經典案例。孫軍正老師是中國實戰紅色管理創始人、中國紅色管理研究院院長、中國紅色管理學會會長。孫軍正老師根據多年的管理及培訓經驗,將紅色精神與西方管理巧妙結合,將理論性、實踐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講解深入淺出,演繹通俗易懂。
⑵長期誠尋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全面代理孫軍正老師主講的核心課程,以實戰型管理培訓助力本土企業快速成長。邀請孫軍正老師授課或代理孫老師課程者可直接聯系他的助理(登陸:“中華講師網”,打開“聯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