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歷史上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原有的部隊被打散了,分屬于不同單位,互不相識的官兵碰到一起,準備繼續戰斗。他們首先做的,就是共產黨員站出來,組成臨時黨支部。隨即黨支部便成為這支隊伍的核心,所有同志不論來自哪支部隊,不論原來職務高低,都自覺地服從黨支部的領導。就這樣,很快形成了一個新的戰斗集體。用現代管理學的話說,通過臨時黨支部的組建和發揮作用,使部隊具備了一定的自組織功能。
現代管理學高度評價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認為這是實現管理的最高境界——“沒有管理的管理”的重要途徑。可什么是管理中的自組織功能,如何才能使企業具備這一功能呢?毛澤東領導下的解放軍在危難時刻自行組織、自覺行動的臨時黨支部,為現代企業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證。
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管理瓶頸”。企業發展初期,只有二三十名員工,管理者天天與他們打成一片,對每個員工的情況都了如指掌,管理起來得心應手。可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組織規模不斷擴大,管理者越來越忙,離一線、離員工也越來越遠。管理者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對企業的真實情況若明若暗,管理起來心中沒底了。員工們大都忙忙碌碌,對管理者也是唯唯諾諾,可他們內心是怎么想的?那么多分支機構,都在一個勁地報喜,可實際經營狀況究竟如何?管理者指示發出后,表面上看無人反對,可到底落實了多少?類似問題時常縈繞在管理者心頭。這種情況出現十分正常,實質上是一個基層建設和管理問題。基層問題的出現,是企業由管理者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由靠個人魅力管理向依靠組織進行管理過渡不可避免的。基層問題解決得不好,企業的基礎打不牢,繼續發展便會出現麻煩。
“支部建在連隊上”,強調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所要解決的正是組織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基層建設和管理問題。有了黨支部這個統一領導和團結的核心,這個聯結廣大黨員的基本環節,這個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上級領導指揮管理部隊就不再是依靠一兩個人,而是依靠一級組織。這樣,組織就多了一條上下溝通、相互協調的渠道,多了一種掌握情況、調控團隊的手段,再加上精干、有效的行政系統,各級領導對基層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強。
以“承諾到家”、“關愛到家”、“積極到家”為價值觀的家樂福,最近提出了“和諧到家”的新口號。2012年6月26日,家樂福在北京舉行“和諧日”活動,一個重要環節是:成立北京家樂福黨總支、團委。
在華外企的黨建工作至少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北京家樂福算是趕了個“晚集”。據《南方周末》報道,北京市投資促進局黨委所屬外資企業,已經建立了111個外資企業黨組織,覆蓋面100%,規模以上的外資企業,都已成立了獨立的黨組織。
但作為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資零售企業,家樂福成立黨團組織,被輿論視為外企日益本地化的風向標。近年來,越來越多在華外企建立工會和黨團組織。
眾所周知,外資企業最注重的是利潤獲取和員工勞動生產率,外企能夠建立黨組織,并且公開招聘黨建工作的專職人員,說明他們認為黨的工作和活動在企業里是很有成效的,有利于企業發展。
外資企業的黨建工作不同于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一方面外企員工流動比較大,另一方面企業管理和經營都由外籍人員負責,因而黨支部工作存在相當的難度。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加速發展,大量“單位人”成為“社會人”,而“兩新”組織迅猛成長,事實證明,在這些經濟社會發展最為活躍的細胞里,黨組織依然是大有作為的“戰斗堡壘”。
當然,光是成立黨支部并不能解決基層管理的所有問題。關鍵還在于將支部建設好,充分發揮黨支部的作用。解放軍管理歷來強調抓基層,打基礎,而抓基層主要就是抓好連隊黨支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