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忍對于改變習慣,實現目標至關重要。而螺絲釘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忍精神。無論在逆境還是順境,它都能不屈不撓,最終完成使命。洛克菲勒曾說:“依我看,在所有品質中,再沒有什么比堅忍對于成功更關鍵的了。堅忍幾乎戰無不勝,即便對手是大自然。”歌德也曾說:“世上只有兩條路能通往成功的目標并成就偉大的事業,那就是:力量和堅忍。力量并不屬于大多數人,它是少數人的特權;然而,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擁有吃苦耐勞的堅忍品質。堅忍從來不負眾望,因為它沉默的力量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天天壯大,直到所向披靡,無以抗拒。”我們要善于預見可能出現的挫折,但是千萬不要錯誤地把挫折視為失敗。所有成功人士都經歷過挫折,他們與“失敗者”的區別僅在于他們的不屈不撓和永不服輸。對于積極進取的行動者來說,挫折僅僅是暫時的“筋疲力盡”。
1977年1月11日,時任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的老紅軍余新元,親手把郭明義送上了運兵的專列;1960年1月,同樣是在鞍山火車站,余新元還曾把另一個鞍鋼礦山的小伙送上軍列,他的名字叫雷鋒。當年尚顯青澀的雷鋒、郭明義,都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體發言,宣誓在部隊做個好兵。這錚錚誓言,成為伴隨他們一生的追求。送雷鋒、郭明義踏上軍列時余新元肯定不曾想到,這倆小伙竟然一前一后都成長為感動中國的人物。從雷鋒、郭明義作為普通戰士的成長歷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正是人民軍隊這座大熔爐,鍛造出了郭明義這樣一位新時期的雷鋒傳人。
當兵5年,郭明義從一個青澀小伙成長為一個好兵:種過菜、喂過豬、做過飯,干的全是臟活苦活。然而,在每一個崗位上,郭明義都干得非常出色,綜合素質提高很快。入伍第二年就被評為師“學雷鋒標兵”。1980年,郭明義在30多個同年度兵里,第一個入黨。他還先后5次獲得嘉獎,被師里評為“優秀團員”。老指導員康玉久回憶說,郭明義在師汽訓隊當炊事員時,每次做完飯,一有時間就看書學習。一天晚上熄燈后,他去查鋪,發現郭明義居然打著手電,躺在被窩里興致勃勃地看專業書籍。正是靠著這股子鉆勁兒,當炊事員一年下來,郭明義將駕駛理論背得滾瓜爛熟,憑著記憶就能把汽車電路圖畫下來。第二年參加駕駛培訓后,他又一舉奪得理論和實際操作兩項第一。由于專業技能突出,汽訓結束后,郭明義被分到師汽車連。郭明義一下連,連隊就放他“單飛”,獨立駕車出任務。談起老連隊,郭明義特別自豪:全汽車連104臺車,無論啥時候,停放都是橫豎一條線,車體表面擦得干干凈凈。老指導員康玉久說,那時候,部隊條件特別艱苦。1979年,部隊拉到邊防常年執行緊急戰備任務,半個月吃不上米飯、一個月吃不到菜是常有的事。在這樣的環境中,郭明義一待就是兩年多,從來沒有叫過苦。“不是我一個人不叫苦,而是所有的戰友都沒叫苦。”郭明義說。幾年下來,郭明義執行各類運輸任務數百次,每一次都圓滿完成。
離開部隊之后,郭明義干工作依然是這股子勁頭。郭明義總是說:“部隊是個大熔爐,進去是鐵,出來是鋼;只要不怕苦,總能煉成鋼。”退伍時,郭明義帶了一件紀念品——一本1973年版的《雷鋒的故事》。這本書,他珍藏至今,時不時還拿出來翻閱。
郭明義說:“從小到大,雷鋒一直是我的榜樣。做雷鋒傳人,就是要立足本職、奉獻崗位,在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中收獲幸福。在鞍鋼,當汽車司機,我創造了單車年產最高紀錄;任車間團支部書記,我所在的支部是紅旗團支部;當宣傳干事,我寫的黨課教案榮獲一等獎;在車間當統計,我第一個獲得資質證書;做英文翻譯,我贏得了外方專家贊揚。調任礦山公路管理員后,我每天提前兩個小時到現場,雙休日、節假日從不休息。16年來,累計加班15000小時,相當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有人說我是‘越干越基層、越干越辛苦’,但是我沒有感覺到苦,而是越干越起勁,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覺得非常快樂。
“這些年,我積極投入希望工程、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遺體器官等活動。有人問我,你自己并不富裕,為什么還要去幫助別人?我確實不富裕,但一點幫助能夠讓病人及時得到救治,讓貧困家庭一解燃眉之急,讓失學兒童露出幸福微笑,這都是我能夠做到的,我為什么不做呢?我為什么不多做一點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