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教育部長威廉·貝內特所經歷的一個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威廉·貝內特走進了一家商店,想買一雙短襪。他和一個少年店員進行了這樣一次對話:
“我想買雙短襪。”
“您是否知道您來到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襪店?”
少年眼睛閃著光芒,話語里含著激情,并迅速地從一個個貨架上取出一只只盒子,把里面的襪子逐一展現在我的面前,請他賞鑒。“這些怎么樣?”
“等等,小伙子,我只買一雙!”
“這我知道,”他說,“不過,我想讓你看看這些襪子有多美,多棒,真是好看極了!”他臉上洋溢著莊嚴和神圣的喜悅,像是在向顧客展示他所信奉的宗教。
威廉·貝內特詫異地望著少年,為他對工作自豪而感到驚喜。
一個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他的行為,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作為教育家的威廉·貝內特深知態度的重要性。最后,他忍不住對短襪店的少年店員認真地說:“我的朋友,如果你能一直保持充滿熱情的工作態度,我敢保證不到10年,你會成為全美國的短襪大王。”
那么,態度勝過能力嗎?是!決定成與敗,態度比能力更重要。在任何一個崗位上謀其事,盡其職,“好的態度”是第一位的,“好的能力”倒是第二位的, 有那么多的事實擺在那里:一流智商的人要給二流智商的人打工;很多智力非凡的人,到頭來卻碌碌無為,渾渾噩噩……
一位心理學家這樣批評現在的年輕人,說他們普遍患有四種“毛病”:第一,對人不感激;第二,對事不盡力;第三,對物不珍惜;第四,對己不要求。
很顯然,這些“毛病”都屬于態度問題。態度是內心的一種潛在意志,是一個人的能力、意愿、想法、感情、價值觀的外在表現。反觀我們當前的教育,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普遍注重學生硬本領的投資,不看重軟本領的培養,如孩子的意志力是否堅強,是否有積極的上進心等等。殊不知,成功的人生除了需要出色的個人能力之外,更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銳意進取的精神,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這一切都源于良好的態度。
朋友,當看到他人工作出色,請不要說:“那是天分!”當你看到人家屢次升遷,請不要說:“那是幸運。”當發現有人功成名就,請不要說:“那是機緣。” 你應該告訴自己:態度決定一切!你有一個什么樣的態度,就會有一個什么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