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營銷界最流行的說法,莫過于“互聯網思 維”了,小米手機和黃太吉煎餅的案例被反反復 復引用,甚至有用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行業的 說法。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 會看到不同的重點。其實,不少經常被提及的 互聯網思維,宜家一直都在用。本文從幾個常 被提及的方面,來看看宜家是怎么做的吧。
極致思維:超越用戶想象
在互聯網企業,為了讓用戶需求得到更好的滿 足,有“產品經理”一職專門負責對用戶需求進 行挖掘和分析。而在宜家,基于對用戶需求的 深度認知,也著實做到讓每一位進入宜家的消 費者都surprise(這個詞已經被深深嵌進了宜 家的品牌價值里)
現沙發是可以隨便坐的,床是可以隨便趟的, 兒童產品是可以隨便玩的,雪糕只要一塊……的 確會有點出乎意料。
粉絲思維:讓粉絲做貢獻
很多店鋪都有會員制,很多人的口袋里有數不 清的會員卡。而在宜家,會員的確是按著粉絲 的節奏去發展。
域,還有會員專屬的活動和刊物。全球范圍 內,宜家會員貢獻的銷售額是非會員的三倍。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會員都是粉絲級別,那判斷 會員算不算粉絲的標準是什么呢?不是你花了 多少錢,而是你去消費的次數,這個思路很有 意思。
免費思維:降低使用門檻
免費咖啡,無限量續杯,這是很令人驚訝的免 費。被濫用到一個什么程度呢?在上海宜家餐 廳有一個群眾自發的相親活動,每周四下午老 爸老媽們到宜家點上免費咖啡后,就開始交換 自己子女的信息,或者自己的信息,然后尋找 未來的女婿或者兒媳婦,或者給自己找個老 伴。不知道現在這活動還有沒有堅持開展,咖 啡反正還是免費的。還有免費的兒童樂園,每 到周末很快就會滿員。我好幾次看到有家長跟 宜家兒童樂園的工作人員軟磨硬泡說,我的孩 子雖然差一點不夠高,就請給他進去吧。
流量思維:流量就是金錢
能跟宜家的客流量一拼的,也許就是菜市場 了。我離開宜家之后到一個朋友開的賣場里幫 忙了一年,每天來的客人用十個手指頭是算得 過來的。我很郁悶,同事說不必郁悶,連紅星 美凱龍都是那樣,你有啥好郁悶的。但我還是 很郁悶,如果賣場本身沒有什么能吸引顧客經 常想到你,經常來看看你,你只能不斷的花錢 去提醒他,直到他有消費需求的時候來找你。 而宜家通過賣場和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來讓顧客 常去看看,而且還消費了,也就是說這些流量 無需花錢去買,還會把錢給送來。
客送的不是大錢,比如我的一位親戚,每周必 須去一次宜家買下周要吃的三文魚,但他們每 次去,必然是會看到各種家具的,也必然會造 成人多的氣氛。正如誰都愿意去很多人等位的 飯館吃飯,大多數人去了宜家看到熙熙攘攘的 客流都會感覺很有購物欲。
開放思維:分享風險利益
宜家最動人的開放之處莫過于在這個充滿靈感 的豐富多彩的家具賣場還可以隨便拍照。
這有被抄襲的風險。
好了自己喜歡的家具,把每一個細節拍好照, 讓木匠照著做。
做家居布置的分析和學習。但能抄的是一個產 品,一個布置,抄不去的是宜家的整個體系。 而且今年你抄完這產品,明年反正又會有新產 品,每年宜家有3000款新品,慢慢抄好了。反 過來,這么多人來參觀學習,由此帶出去的品 牌影響力,要花多少廣告費才能買到呢?
屌絲思維:得屌絲者得天下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強勢的本土家居品牌(可惜 中國還沒有)
球市場的,那是真正的得天下。宜家所倡導的 民主設計,就是人人都買得起的、老百姓愛用 的設計,這使它的根在消費者當中可以扎得很 深。其實他們賣的也不是每一種都是大眾化產 品,也有一些小眾的設計,一些貴的東西,使 它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也使它有更高的盈利 空間。只是,站在人民群眾這邊的態度,重點 是這種姿態令宜家得了全天下。這讓人不禁想 起當年毛澤東站在了天安門城樓,而蔣介石去 了那個海島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由于有著完全不 同的群眾基礎。
媒體思維:人人都是自媒體
今年是自媒體極火熱的一年,企業也是自媒 體。從1951年開始,宜家就通過全球發行目錄 冊來宣傳自己的產品和設計理念,那不僅僅是 一本有圖有價格的產品目錄冊,更重要的是提 供富有創意的家居解決方案,為生活提供新點 子,讓人們輕松的獲得更多貼近大眾生活的居 家靈感。在歐洲,每個家的門口有一個郵箱, 有的在上面會掛“請不要投廣告”的牌子,到了 一年一度宜家發放目錄冊的日子,他們會把這 個牌子拿掉,以免收不到這本三百多頁的冊 子。
所以說,“互聯網思維”也不是什么新鮮玩意, 雖然的確被互聯網人給放大和傳播開來了。核 心還是我們必須用心去感受用戶的需求,這其 實是一切經商的起點,如果咱們做的東西不是 想消費者所想,他們干嘛要給你錢呢?由此, 我也想起經常被問到的“很多O2O企業為什么做 不起來?”,主要的原因還是對用戶需求了解太 不夠。互聯網的各位親們,在電腦前面琢磨和 在沙龍里聽人分享,是沒有辦法真正了解傳統 行業里商家和用戶要什么的,要to offline,得 先自個兒在線下有足夠的浸淫。而對于傳統企 業來說,則需要對用戶在互聯網的使用習慣有 足夠的了解,才能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為自己 服務。(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