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商業模式”一詞開始在國內熱了起來。國內的第一次熱潮是在1999~2000年前后出現的,那是伴隨著當時的網絡熱時期,而此次的重新熱起可能與這樣的背景有關:一方面,國外不少企業(包括英特爾、IBM等知名巨頭)在為新的增長方式選擇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冒險,特別是蘋果的再次翻身、思科歷經危機而彌堅的示范效應,以及近來國內的百度、分眾傳媒、如家等一批依靠商業模式而獲得巨大成功的先行者們的影響,都讓人們對商業模式開始有了一種近似狂熱的追逐。
此外,中國企業界近年來的一系列事件也讓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去反思企業的發展規律,很多企業特別是那些以往看起來一度非常成功的企業卻突然遭遇進一步增長的瓶頸甚至是瞬間崩潰。 2004年,一家在國內無人不曉的IT巨子托普集團因董事長出走國外而陷入停滯狀態;2005年,科龍同樣未能避免瓦解的厄運;2006年上半年,曾經的冰柜龍頭、號稱不缺錢的青島“五朵金花”之一的澳珂瑪因現金流斷裂而步入困境……
那么,商業模式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商業模式似乎有很多,我們經常聽到的商業模式有B2B模式、B2C模式、電子市場模式、拍賣模式、反向拍賣模式、廣告收益模式、傭金模式、社區模式等,不一而足。但是,這些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業模式。有資料調查顯示,當今中國創業型企業的失敗,23%是因為戰略的失誤,20%是因為執行的問題,而高達49%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持續贏利的商業模式。硅谷最著名的風險投資顧問之一羅伯森·斯蒂文形象的解釋商業模式,那就是:一塊錢通過你的公司繞了一日,變成一塊一。商業模式是指這一毛錢在什么地方增加的。就這個概念而言,所有可以盈利的企業都有商業模式存在。所以商業模式在每個企業身上都有,如果這樣,那還有什么探討這個話題的必要呢,區別不是你的企業有沒有商業模式,而是你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
毫無疑問,商業模式的成功,造就了許多偉大的企業。20世紀50年代肯德基的快餐連鎖,60年代沃爾瑪的零售連鎖,70年代聯邦快遞隔夜交貨的速遞方式,80年代戴爾的直銷戰略,90年代亞馬遜的電子商務……都是商業模式的最佳典范。企業生存,有著一些必需的要素:資本、人力、產品、市場、商業模式、技術、貿易等,但決定企業成敗的因素中,當首推商業模式。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畢生的時間幾乎都是在研究管理,被譽為現代管理之父。可是在他多年的研究與實踐中發現,很多的企業,管理非??茖W合理,但是企業的經營效益卻不夠理想。另一些企業獲得的巨大成功,往往不是因為管理而決定的,而是商業模式來決定的,于是在他都是80歲高齡的時候,終于得出結論,管理只是解決了效率問題,而商業模式解決的卻是企業的方向問題,于是有了這句被所有商界引用最多的名言:
“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與價格之間的競爭,甚至不是服務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