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初,筆者就嘉魚縣進行了為期三日的考察,深入了解了嘉魚縣當前的發展定位,全面考察了嘉魚縣當前發展狀況。與筆者所學兩相印證,認為嘉魚縣城市定位依舊存在不足之處,仍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并將觀點正理成文,以為拋磚引玉:
筆者分析當前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及前景,認為其呈現出兩大重要趨勢:其一是中國世界工廠角色難以為繼;其二是世界產業鏈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將向中轉移。這兩大趨勢一是危機,一是機遇,趨利而避害,正是在這兩大重要趨勢影響下,才使我國各行各業迫切面臨轉型升級;也正是在其影響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必將隨之改變。筆者認為,未來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經濟一是服務型經濟,另則是高新技術型經濟。
嘉魚縣發展首要是立足在這種經濟地緣戰略基礎上。筆者在嘉魚縣考察過程中,發現嘉魚縣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程度不足,服務傾向同樣不足。以第一產業為例,嘉魚縣蔬菜瓜果與淡水魚養殖產業仍舊停留在傳統層面,缺乏現代的創新應用。從高新技術層面看,其產品附加值不高,生態系統顯得較為“平面”,未能充分發揮現代科技農業的研究成果;從服務型層面看,產業特征較為單一,未能開發出產業的多重特征,形成“一產多贏”的局面。為此,筆者認為,嘉魚縣應當:
u 與相應的農業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著重從增加產品附加值(或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立體生態系統,集約化效率生產著手,形成單體附加值高,集約效率的立體生態農業。
u 重在開發產業的多重特征,要實現“一種產業,多種收益”的發展目標。筆者認為,以嘉魚縣第一產業而言,可考慮賦予其第三產業特征,向服務型經濟特征偏移。與旅游、健康管理產業相融合,形成農業+旅游+健康管理的第一產業創新發展模式。
區域經濟
嘉魚縣地屬武漢城市圈,處長江中游南岸,北與武漢接壤,離武漢僅80公里,南同赤壁市毗鄰,東距咸寧市區40公里,西與洪湖市隔江相望。嘉魚至武漢國家一級公路即將建成通車后,嘉魚至武漢車程僅45分鐘。武蒲公路、咸潘公路、京珠高速公路連接線、嘉赤公路等4條省道和縣鄉公路、通村公路組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長江黃金水道縱貫全境120公里,并有6個長江港口深水碼頭(5000噸級1個、3000噸級5個),常年可停泊3000噸級的客貨輪。
通過筆者考察所得的區域經濟條件,認為嘉魚縣具有兩項區域定位優勢:一是周邊毗鄰一二線城市中心區;二是嘉魚縣本身具有便利的水陸交通網。嘉魚縣城市定位中必須充分體現二者優勢,發揮二者優勢,將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u 周邊毗鄰一二線城市中心區。嘉魚縣水域面積總面積共123.67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約1/3,兼且有深厚的旅游資源與文化,包括三國文化、南宋文化、嗚嘟文化、說唱文化、魚文化等。嘉魚縣以生態農業為主要產業,從與周邊區域關系與特色看,筆者認為嘉魚縣與周邊一二線城市之間可達成一定的協調關系,可將嘉魚縣定位打造為周邊一二線城市的“假日周末休閑生活經濟圈”,以為周邊一二線城市居民提供生態觀光、休閑等娛樂服務業為方向。與地緣經濟戰略中開發產業的多重特征相呼應,實現“一種產業,多種收益”的發展目標。
u 嘉魚縣本身具有便利的水陸交通網。嘉魚縣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并以農業為源頭,衍生第二、三產業。便利的水陸交通網是嘉魚縣需要利用好的第二優勢。筆者認為,嘉魚縣可充分發揮其水陸交通優勢,結合自身產業規劃實際,打造嘉魚縣農產品貿易中心與物流基地概念。
產業鏈
筆者通過嘉魚縣考察,發現嘉魚縣在產業鏈配置上仍舊有待完善,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u 產業集群開發。目前,嘉魚縣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體現了集聚性,初步體現了集約發展概念,但功能上未能體現集群性,集群不是簡單的空間上的集聚,集群的效益也遠遠大于單純的集聚,從產業集群發展觀來看,嘉魚縣產業布局尚處于起步階段,其可開發的空白地帶仍然較多。
u 產業鏈配套性。筆者通過對嘉魚縣的考察,發現嘉魚縣第二產業參差不齊。筆者認為,嘉魚縣本身以第一產業為基礎,兼具豐厚的旅游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則第二產業發展有兩個不適宜,一是不適宜發展環境污染較重的第二產業,二是不適宜發展與第一產業不配套的第二產業。盲目引進或許能取得一時的經濟效益,但嘉魚縣資源承載能力是有限的,終將影響嘉魚縣后續的發展潛力和威脅可持續發展!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嘉魚縣發展定位還需慎重思考“舍得”之關系。
u 產業鏈有效性。嘉魚縣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第二產業需要圍繞與第一產業的有效吻合與配套展開,應著重發展對農業原材料深加工的第二產業,同時引導第二產業企業不斷創新、研發,走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特征。
u 產業鏈之間的融合對接。筆者通過對嘉魚縣的考察,發現嘉魚縣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產業界限分明,缺乏有效的融合與對接,限制了“一種產業,多種效益”的發展目標。以旅游業而言,嘉魚縣本身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擁有成長為真正旅游城市的潛質,但僅“守株待兔”恐有所不及,故而筆者認為,嘉魚縣需要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如何不斷打造新的旅游亮點?另一件是如何實現游客資源的多重開發?滿足非止觀光的需求。這就需要不同產業之間融合創新業態發展,不同產業鏈之間融合對接。
行業趨勢
u 從政策導向看,旅游業、物流業、商貿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是我國當前及未來都重點支持和發展的產業,具有利好的政策導向。
u 從市場需求看,隨著經濟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愈加向往,精神消費支出所占比例越來越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促使對包括旅游業、健康管理、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等的市場需求處于節節上揚的趨勢。
u 從行業本身看,旅游業、商貿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管理等都是高附加值產業,具有極高的可開發前景和價值。
城鎮化目標:人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筆者認為,人與城市的和諧發展體現為城市環境能夠很好容納人,人能有效反哺城市發展,從而實現兩者互惠互利發展。
城市環境能夠很好容納人。包括城市自然環境與城市社會環境。城市自然環境能夠很好容納人,則要求城市經濟發展不能超出城市環境的最大承載極限,盡可能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宜居城市。城市社會環境能夠很好容納人,則要求城市能使人人安居樂業;其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環境,二是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保障總體要求城市能夠保持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精神環境要求城市發展中城市文化、文明建設成績卓越。于嘉魚縣而言,就是要優化經濟布局,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突出文化內涵的包括旅游業、商貿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管理等產業等的融合與創新發展。
人能有效反哺城市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充分吸收城市居民就業,使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二是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就業水平。充分吸收城市居民就業,使各司其職,各盡其能,需要城市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的服務業。不斷提高城市居民就業水平,需要堅持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知識是拉動經濟增長動力的原則,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第三產業服務水平與文化含量,自然推動城市自有人才的增長和勞動力知識水平的提高。同時引導和規范城市教育、培訓行業發展。
蔣健才
201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