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蔣健才老師相繼發表“從傳統文化說中國式創新發展隨筆”一文,對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巨大價值給予高度肯定,并結合自身所在的培訓行業,切身點評傳統文化之價值,認為:
我本人精研傳統文化二十載,自傳統中醫陰陽理論中提煉獨創“蔣氏平衡分析法”,在行業預測、企業戰略、創新文化等多個領域亦多有建樹,在此,我瑾以蔣氏平衡理論為依據,先行淺談,僅作拋磚引玉!
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國際化營銷成為了時代發展下企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在這里,我認為,成功的國際化營銷首先必須是創新營銷!何謂創新營銷?說白了就是創新與營銷的結合!包括我們已經所熟知的音樂營銷、電影營銷、網絡營銷、公益營銷等等,事實上,都不離一個原則,也就是:讓偉大的創意在思維空缺地帶落地!
創新營銷之戰略,首先必須善于甄別市場環境機會,并能將之轉化為企業發展機會,在此基礎上,發現邊緣機會,挖掘潛在機會,是實現創新營銷的關鍵戰略,也是成功實現國際化營銷的重要手段!
創新營銷,國際化營銷,當以文化先行,不含文化內涵的營銷是缺少靈魂的,是注定難以成功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同時也滲透到了社會各行各業!蘊含文化內涵的營銷是活著的營銷!
文化產業被稱為“21 世紀的最后一桶金”。充分利用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底蘊,以文化為靈魂,帶動產業發展,是我國產業相關企業發展新的動力。打好傳統文化牌,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產業化價值和意義;發掘、發揮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新意義,為我國各行各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厚的文化資源,將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轉變為生產力,把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轉化為現實的文化影響力是當前發展的要務。解決這一問題,就相當于打造了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中國知名品牌”,這樣的文化必然是擁有并且能夠保持自身鮮明特色、具有核心優勢的文化。故而把握好自身文化特色,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傳統創新,不拘一格,發散思維,是我國發展文化生產力、強化文化競爭力的先決條件和基礎,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
科學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髓,創新經營方式和模式。努力創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區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精品,把傳統文化發展與現代產業相結合。
傳統文化融入產業,以我國現代化農業之生態農業之發展而言,生態優美、環境怡人、發展可持續并不僅僅是現代化農業之生態農業的全部特征,實現生態優美、環境怡人、發展可持續,這僅僅是表明現代化生態農業進入了初級階段,所謂初級階段,也就是現代化生態農業徒具其形,還尚未有“魂”!而完善的高級階段則應該是在此基礎上的,富含文化內涵與特色的文化型現代化生態農業,只有這樣的現代化生態農業,才是形神兼具,才是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農業!
我國農業行業之發展,在政策導向與科技導向下,正邁步向市場化、科技化、可持續化的發展趨勢,而我國農業產業市場也將邁步向剛性需求與“軟”需求之平衡,國內、國際市場發展平衡之趨勢,總體表現為生產前端與市場末端的平衡發展,共同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之發展!
我國現代化農業之有一發展趨勢是什么?我認為是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產業組織形式的發展,因為只有當當產業集群形成后,才能更有效率的帶帶來成本降低、創新能力激發、生產效率提高等優勢,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這種競爭力是由產業集群所帶來的,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所以,在同等條件下,集群必然比非集群更具競爭力。
隨著經濟發展,如何以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發展,資源最有效利用,是未來的主要競爭優勢。生產率、創新能力是未來市場競爭的主旋律,是成敗的關鍵。中小企業是我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國中小企業自身局限性,生命脆弱,競爭能力不強,如何根本改變這一情況,正需要利用產業集群特有的競爭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和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出口盈利能力,獲得更多、更持久的長期利益。此外,產業集群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實現區域創新、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方式!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諸多困境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產業集群的組織形式,無疑是打破這種僵局的非常有效的途徑之一,可以預見,產業集群建設必將興起,所謂見一葉落而知秋之將至,產業集群未來的紅火發展,必將帶動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商業房產的興起,加之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第三產業不斷涌現、興起和膨脹,種種因素,都將帶動我國商業房產未來的趨勢是“陰極則陽”的!
加快城市化進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重點提出的發展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依舊是發展中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城鎮化普及率還不高,第二產業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完備,十八大中,我國明確提出要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在這樣的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我國對礦業的需求將會有快速增長之勢,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有所緩慢,但未來經濟增長相對還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市場需求的缺口,必將帶動我國礦業的發展。我國礦業企業發展未來將進入陰極則陽的發展趨勢階段。
雖然在整體行業發展趨勢良好的前提下,我認為我國礦業行業企業依舊要警醒,因為發展中的問題——發展失衡存在并日趨嚴峻,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尋到一條平衡發展之道,抓住發展機會,實現能力與機會的平衡發展,是我國礦業企業尤其是民營礦業企業的首要問題!
綜上所述,可見我國未來發展趨勢之一斑,是機會與風險并存,前景廣闊但前途不明!在這樣的環境下,為我國企業發展點上一盞導航之等,送上指南之針,就是我國教育培訓行業義不容辭、刻不容緩之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是我國教育培訓行業走出發展之低谷的機會!
教育培訓產業在我國是新興行業,尚不成熟,最終導致走上了歧途的發展,表現出諸如務虛的招牌和炒作、過分注重形式、突出包裝等眾多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撥亂反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國教育培訓行業的首要任務!
培訓行業在進入中國以后,中國培訓行業潛力巨大,迅速崛起,但這種發展是盲目的發展,摸索的發展,所以很快就進入了陽極點。中國內地培訓行業不成熟的缺點就暴露了出來,所以從2009年開始,中國內地培訓行業開始步入陽極則陰的下滑階段,這個階段也是一個調整階段。一直到2012年,目前為止,陽極則陰階段已經步入了加速下滑的階段,但尚未見底;預計到2013年下半年將見底;從2014年開始后的3——5年里,將進入陰極則陽的上升階段!
咨詢與培訓相結合,是我國教育培訓行業走出低谷,邁步發展之路的關鍵一步,而行業預測先行,是盤活我國教育培訓行業,使之始終充滿活力與生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可以說是我國教育培訓行業發展之靈魂!因為我國企業相關的教育培訓是幫扶企業發展,引領市場與未來前沿領域的導航之船,導航之船不沉,才能帶領身后的眾多企業之船破風斬浪,所以咨詢、教育培訓行業所引領的不能是“明日黃花”,必須實實在在具有前端、前沿、前瞻;實戰、實用、實效之效!故而,行業預測是為咨詢、教育培訓行業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