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管理助常山奧通軸承騰飛
汪泉發
發表于《西子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精益生產與常山奧通軸承關聯,始于西子研究院的“標桿之旅”培訓。之前,他們對精益沒有任何概念,也從來沒想過生產原來還可以這樣管理。
2011年7月12至14日,常山縣經貿局范建新副局長組織了35位銷售額超過千萬以上的常山企業家參加了西子研究院組織的“標桿之旅”培訓。他們參觀了西子聯合屬下的多家企業,深深地為西子的精益生產方式所震撼。
培訓結束后,11家企業有意向與浙江大學西子研究院進一步合作,希望獲得專家指導和管理人員培訓的協助,以提升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管理,包括現場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等方面。其中常山奧通軸承徐章榮總經理尤為熱切。
奧通軸承,成立于2008年,企業規模還不大,員工約90人,主要生產軸承初加工和精加工產品。為了擴大規模,奧通公司正在建設一個有兩棟廠房的新廠區。徐總經理聽完培訓后,感覺自己的新廠房布局設計不符合精益的要求,希望西子研究院能幫助改進廠房布局。
徐總經理有這樣的想法,還有另外的考慮。常山有“軸承之鄉”的美譽,全縣有超過300多家的軸承企業,但沒有一家有絕對規模,且管理落后。徐總經理希望通過嫁接精益生產方式,達到效率的大幅提升和庫存的減少,提高人員素質與能力水平,從而接受價格較高、技術含量更高的訂單,成為常山的軸承標桿企業,實現質的騰飛。
2011年7月28日,西子研究院樊院長帶領多位專家,現場考察了奧通軸承公司。發現奧通軸承的舊廠房到處堆滿了半成品和成品,工序之間缺乏銜接,機臺隨機擺放,零件需多次來回交叉搬運等。現場專家們指出了很多問題,提出了多個有價值的建議。這更堅定了徐章榮總經理的決心。
2011年8月6日,奧通軸承徐章榮總經理正式向西子研究院提出,由西子研究院專家提供咨詢服務,對原工廠布局方案提出改進建議。正如范副局長所說的,對于奧通公司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利用廠房搬遷前的大好時機,做好詳細規劃,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從而成為常山的企業標桿。
為此,西子研究院先進制造研究所派出兩位專家,即臺灣精益專家李若望和先進制造研究所所長汪泉發,利用VSM(價值流分析)和3P(生產準備過程)工具,幫助奧通軸承重新規劃新廠房布局,并將現有產能80萬套/月提升到總設計產能400萬套/月。
針對新廠房的產能設計,專家們重新設計了整個生產流程圖,設備配置圖,物流方向,庫存量,包括成品庫存、在制品庫存和原物料庫存等,并對全廠人員進行了精益、5S和TPM的意識培訓。
大家都知道,精益生產的成敗,取決于員工的意識。所有精益生產的導入,第一步就是精益思想的導入,要讓所有員工都意識到管理層對精益的重視和決心。為此,徐章榮總經理召集全廠員工,正式宣布奧通軸承“騰飛計劃”的啟動。
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天咨詢,但結果卻是令人滿意的。幾個重要的數字:生產效率提升30%,交貨周期縮短35%,在制品降低50%,運輸時間減少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