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19世紀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次工業革命為20世紀的人們開創了新世界,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也將對21世紀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給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塑造了自上而下的結構,如今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綠色科技正逐漸打破這一傳統,使社會向合作和分散關系發展。如今我們所處的社會正經歷深刻的轉型,原有的縱向權力等級結構正向扁平化方向發展。
正如歷史上任何其他的通信、能源基礎設施一樣,支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各種支柱必須同時存在,否則其基礎便不會牢固。因為五種支柱是靠相互間的聯系而發揮作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支柱包括以下五個:(1)向可再生能源轉型;(2)將每一大洲的建筑轉化為微型發電廠,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棟建筑物以及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以存儲間歇式能源;(4)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每一大洲的電力網轉化為能源共享網絡,這一共享網絡的工作原理類似于互聯網(成千上萬的建筑物能夠就地生產出少量的能源,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電網回收,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間通過聯網而共享);(5)將運輸工具轉向插電式以及燃料電池動力車,這種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可以通過洲與洲之間共享的電網平臺進行買賣。
2010年秋天,歐盟的發展使得其對整合以上這五大支柱的需要變得愈加迫切。一份歐盟委員會的解密文件顯示,在2010年至2020年間,歐盟需要花費1萬億歐元用于更新電網系統,以使其與可再生能源流相適應。這份內部文件還顯示“歐洲依然缺乏使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在同等水平競爭的基礎設施”。
歐盟希望到2020年,綠色能源可以生產出三分之一的電力。這就意味著電網必須經過數字化以及智能化處理,從而能夠儲存足夠的間歇式可再生能源,以滿足成千上萬的地方能源生產商的用電需求。
誠然,當間歇式可再生能源的總量超過電力總量的15%時,在歐盟基礎設施建設中加快使用氫和其他存儲技術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大部分電能將會因此而丟失。同樣的道理,用激勵性措施來鼓勵歐盟內部的建筑和房地產行業將數百萬建筑大樓改變成微型發電廠,這一做法也十分重要,這樣能夠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并且將多余的電力送回智能電網。只有以上這些條件都得到滿足,歐盟才能夠提供足夠的綠色電力,用以驅動已經準備投入市場的插電式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如果支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這五大支柱中的任何一個的發展出現滯后,那么其他的支柱也會因此而發展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基礎設施自身會進行相應的調整。
歐盟在21世紀之初就為自身發展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向可持續發展的低碳型社會轉型,二是將歐洲建設成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典范。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建立意味著從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向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轉型。時代的轉型并非易事,人們應該記得,歐洲和美國經濟模式由木質燃料到煤炭蒸汽技術的成功轉型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將煤炭和蒸汽火車技術轉向石油、電能和汽車經濟也同樣如此。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定時期內,向可再生能源時代轉型是可能的。
找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宏偉構想并不容易。找到構想只是開始,我相信每個創新者都明白這一點。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這一構想論述清楚。好的構想是一個有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構想的內容不但會得到自我加強,而且會呈現出自身的特色,常常會給創新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我的構想是:網絡通信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技術相融合。它引出我的構想內容,那就是支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就像一次特別的旅行,前方總有意外的驚喜在等著你。
【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現在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有其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新一輪產業變革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的新經濟發展范式。中國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萬鋼對記者表示,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有一段時間,在這之前也有人提出“信息化浪潮”、“新能源革命”等。“但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所以受重視,其實是國際發展的趨勢,其中有三方面因素促進了世界產業結構變革。”
萬鋼說,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和復蘇緩慢凸顯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適合,現有實體經濟需要創新和變革。另一方面,現有經濟結構和未來發展理念的不適合。萬鋼說,當今時代人們的發展理念發生了變化。第一次革命與第二次革命都是求效率,是以資源效率為基礎的。而今天,更加注意了可持續,綠色、低碳、可持續成為全世界發展的一種共性理念,自然會影響市場的價值取向。另外,全球科技進步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這也為新產業革命提供了可能。
對于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動力,萬鋼表示,科技創新是重要支撐。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原因是來自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衍生的新領域,促進了現有產業、現有經濟結構的發展,它不像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顛覆更新牛頓力學基礎理論,或者說彌補了以往的不足。
萬鋼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征將是,新一輪產業變革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的新經濟發展范式。對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萬鋼說,真正引起一場工業革命,需要我們更多地來考慮科學的新發現在什么地方。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真正到來,可能還需要科學的重大發現和技術的重大發明。
萬鋼表示,中國與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而今天正好有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遇。但這個機遇對于我們是稍縱即逝。就像胡錦濤主席所講的,“抓住機遇你就贏得發展先機,但是如果抓不住機遇,你就只剩挑戰。”
萬鋼表示,中國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他說:“我國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電動車、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個領域作為未來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是符合現代科技創新的規律,也符合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