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債危機的深入蔓延,就業率成為歐美社會“重癥病”。各國開始重新思考制造業的地位,也相繼出臺吸引制造業回國的扶持政策和條件,以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
據埃森哲最近的調查報告,有約61%的受訪職業經理人表示,正在考慮將制造業產能遷回美國。“回流”成為制造業熱詞,引發了很多學者和企業的討論。
很多觀點認為“回流”只是一個短期行為或不會成“大規模趨勢”。
其實,精益學者早在十幾年前就探討了制造業布局問題。
一般的經濟規律使制造業自然趨向于低成本制造區域,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中國工廠”形成的理論基礎,近來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或者說從勞動效率與工資的比例關系來說,中國的優勢在逐步縮小(過去20年,中國工人工資增長了10被,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勞動效率還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很多觀點自然關注到中國周邊更有優勢的印度、越南將成為中國制造的威脅。
其實,制造業布局格局轉移不是單一的勞動力成本問題,尤其是最近幾年,很多企業都受到非直接成本因素影響的困擾。
某歐洲知名企業家電消費品事業部,大部分代工廠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其產品出廠價格不及售價三分之一,但整個事業部卻處于虧損狀態。
最近幾年,筆者在咨詢服務的多家外企(中國制造,銷售主要在海外)都面臨類似問題:交貨周期遠遠不能滿足客戶要求,為此經常發生空運,而庫存居高不下,或者客戶已經抱怨很大,但苦于找不到更合適的供應商。曾有客戶供應鏈總監開玩笑說:有些客戶真想付錢給他而讓他們別下訂單。因為空運費用比產品本身價格高多了,接單成了賠本生意,不接單,客戶資源、客戶聲譽損失了。
看得見的是制造成本,看不見的是制造之外的成本。制造之外的成本負擔越來越重,但供應鏈的隔離(工廠歸工廠,銷售管銷售)并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高度重視而積極思考對策,只是感到不舒服。
歐債危機是一個導火索或者是契機,讓企業重新思考其供應鏈布局。10年前20年前有的不僅是勞動力成本優勢,還有重大的區域就是現有產品的個性化不斷在強化,產品種類翻番增加,由此導致的企業供應鏈成本不斷增加,而最嚴重的不是成本問題,而是無法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喪失的是核心競爭力,喪失的是未來市場能力。
靠近客戶才能快速響應,精益大師們十幾年前就提出了的觀點。現在這個觀點將逐步顯現其影響力,最終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中高端產品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不是太高,或者適當的高價格是其個性化選擇愿意付出的部分,這些產品制造終究要靠近客戶,以客戶為核心,否則將失去市場。因此,不是回流歐美的問題,而是該回流的部分應該回流歐美,該到拉美的應該去拉美,該移非洲的也不能含糊。改保留在亞太的部分也應該保留(中國還是最好的選項)以應對亞太客戶。(如果所有都回流歐美,短期內因其品牌影響力還能保住大部分亞太客戶,但如果中國企業或亞洲企業成長之后,這些歐美企業終將丟失亞太客戶,這應該不是這些歐美企業的選擇)。
靠近客戶之后還要兼顧成本問題,按照精益供應鏈原則,將變化的部分轉移到最后環節供應鏈后端,非客戶關鍵影響因素盡量標準化,而標準化之后的零件可能選擇低成本地區采購,這就是中高端產品供應鏈格局的改變。
對此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呢?
首先是出口加工企業的危機,不僅訂單的利潤率不斷下降,而且最終將失去大部分的出口加工訂單。
而機遇在借助制造基礎,培育自身品牌開發亞太市場(需要長期努力和長遠投資)。或者成為“回流”后歐美企業的零件供應商,這就要求企業具有產品標準化能力,并能與客戶溝通標準化策略,其實深層次來說,也需要企業充分理解客戶,而不是簡單的“代工”。
而中低端市場何去何從呢?這些客戶的價格敏感度高,而越來越高的物流成本也將低成本區域優勢消耗殆盡。發達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也無法提供如此低價格的產品,這似乎成為一個無法破解的死局,但供需還是能自己找到平衡。在低成本地區生產,同時要降低物流成本,個性化將做出犧牲,客戶想要低價格的日常用品,來至于低成本地區的大眾化商品成為他們的無奈選項,其實,未來這些商品的個性化價值也不高。
低成本地區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大批量大眾化產品加工,但品質是底線,必須要確保,讓客戶建立信心。
歐債危機讓歐美企業重新思考戰略布局,從金融危機開始到歐債危機,也是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機和契機,除了產品、技術、管理的轉型升級之外,未來戰略定位應該排在企業轉型升級之前應該考慮清楚的問題。
看清國際形勢,清晰定位企業發展戰略,實施轉型升級策略。相信,未來中國將出現一批“強企”而不僅僅是“大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