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發表。
發表,是讓老師們頭疼的事情。做教師、做醫生,要評職稱,發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必須要有。但并不是你想發表就能發表,有時候要看欄目特色、編輯口味、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稿件質量。
我的發表從我參加工作第一年開始,那時候我教小學二年級語文。我寫的第一篇教學隨筆就是語文學科的。題目叫《“悲傷的節日”從何而來》,寫的是我的一節語文課上讓孩子用一個詞語來修飾“節日”,于是就有孩子說,“快樂的節日”、“幸福的節日”、“愉快的節日”、“熱鬧的節日”……這時,有個孩子大叫,“悲傷的節日”!當時我一驚,節日一般都是很快樂的,怎么到你這里就成悲傷的了呢?是不是這小子想搞亂,用范偉的話講,“不按套路出牌”。想制止他的“無理取鬧”,但,轉念一想,還是聽聽他怎么說,于是我問“為什么是‘悲傷的節日’呢?”那孩子就說了,“八一建軍節,當我們想到當年人民解放軍為了解放全中國英勇獻身,就會很悲傷,所以是悲傷的節日。”真沒想到,這家伙還蠻有想法。說得真好,于是我讓全班同學為這位同學不同一般的思維喝彩。然后再聯系到新課改之后的課堂,要注重課堂生成。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肯定,切不可扼殺學生的創造。當時這篇隨筆我寫了七八百字,當時學校的教導主任很有這方面的意識,鼓勵我投稿。于是乎,我就投了。時隔數月,一天教導主任大叫,馮軍發表文章啦!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課當我拿到《小學語文教學》雜志的時候,發現真的發表了,盡管七八百字打了個對折,且未經作者本人允許。但是,第一次發表的喜悅讓我興奮了好幾天,那幾天我把那本雜志非常虔誠地放在辦公桌的右上角最上面,生怕別人看不到,顯擺。就像小時候剛買一雙新雨鞋,大晴天也要穿上走兩步那種感覺,畢竟那是當時我們學校有史以來發表的第一篇國家級雜志的文章。后來,這篇文章又發表在了《小學青年教師》也就是《小學教學》雜志上,這次更慘,連標題都給改了,叫《為“悲傷的節日”喝彩》,可能編輯估計到我是一稿多投了。
在這篇小隨筆發表之后,我發現自己還有這一手,其實那篇文章只是與時俱進罷了。當時正在大談課改,而那篇隨筆正好落實了新課程理念。但,從那時候開始,我有了寫東西的習慣,只是那時候想不到去看別人怎么寫的,就是自己有感而發,寫的東西淡薄,沒有深度。有時候能夠發表,可能是因為題目取得比較的吸引眼球而已。
再后來,到了初中。我開始寫課例。
就是教學案例。
一般是每次上教研課,必然有一篇較高質量的教學案例。我給自己有明確的要求,那就是“上一節好課、做一篇實錄、寫一篇反思”。通過這種方式來課研落到實處。事實證明,教學案例是教師最好的寫作方式。似乎也是當前相關報刊編輯們比較感興趣的一種文體、論文評比比較常用的一種格式。
此外,我還寫一些其他文體的小東西。
……
如果不必要太功利性地想見諸報刊,我們可以另外幾種網絡工具對自己生成的文字進行交流和發表。
就是博客、論壇,這種平臺的優勢在于閱讀的同時可以交流,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展示自己,可以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對于博客的選擇,我的觀點一是要穩定,這樣可以將自己較珍貴的資料較長時間存儲。二是要專業對口,比如教師建博客,一般選擇教育博客平臺,比如要支持家鄉教育事業,就可以注冊“如東教育博客”、“沿海教育微型課題博客”,稍遠一點,可以注冊“南通教育博客”等,因為這樣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便于專業間的交流,當然我們也可以注冊綜合型的博客,比如網易、新浪、搜狐等等,不同行業人之間的交流可以拓展知識面。論壇,我首推“教育在線”,這個論壇,我從04年加入,后來持續寫了兩年,因為不成理由的理由耽擱了,一耽擱就是三年,而這三年中,和我同期進入論壇的許多老師,現在很多人成了名教師、特級教師,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專著。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持之以恒地專注于做一件事。在教育在線上,我認識一個叫俞勇軍的老師,認識他的時候,他是高郵市一所村小的語文老師,除了自己的工作,家里還開了個打字復印店,店里的活都要他下班后來干。但,他還是每天堅持上論壇,寫隨筆,寫日記。后來因為工作需要,加上他業務過硬,被調動到初中任教,任教初三語文,并且擔任班主任兼備課組長,這么個工作量應該夠大了吧,然而他的寫隨筆的習慣沒有改變,依然熱衷于上論壇,寫文章,后來,擔任了教育在線的版主,并且有了自己的名師專欄,現在是高郵市名教師。
其次,我經常上的論壇就是“藝術先鋒論壇”,擔任“基礎教育”一個版塊的版主。這是本專業內的論壇,這里可以接觸到全國各地的優秀美術老師。
還有一種工具就是QQ群和新浪UC工具,網絡時代的優勢在于可以將遠隔千里的人們拉到一起,以上的兩種聊天工具就起了這樣的作用。比如QQ群,我現在加入的QQ群友十幾個,其中多數為美術教師QQ群,QQ群的里經常會邀請一些專家做講座,發圖片,圖文并茂,還可以召開視頻會議,這樣足不出戶也可以參加高層次的會議,聽最前沿的講座了。UC工具也有相同的功能,它的優勢在于可以,參與展示,比如,我以前參與的一個越劇房間,這里聚集在一起的是各地的一些越劇愛好者,也有越劇老師,進入這個房間后,可以利用耳麥和視頻參與演唱,你會得到鼓勵和指點,大可不必羞于開口,因為大家來自天南海北,彼此都不認識,最主要的是在這里可以得到進步。上次去南通參加中國教育學會的一個結題會議,很多網絡上的朋友走進了現實,我的一個“全國藝術教育聯合會”QQ群中來了不少老師,其中我遇到了四川的劉文君老師,一個執著于小學美術教育的人,最近他在玩攝影,在群中他發了很多經典的微距圖片,問他技術的時候,他說了一句經典的話,“用腦子唄,攝影用的不是機器,用的是腦子,具備了思想,即使是1000塊錢的卡片機也同樣可以拍出經典的照片。”
這話說得老有道理了,任何一種工具,都有兩面性,刀可以用來切菜也可以用來殺人。網絡可以用來學習,也可以用來詐騙。是人的思維控制了工具,而不會是工具控制了思維(個別看到“刀”就想殺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除外)。
現在有不少學校因為老師上班打游戲、聊天而將網絡關閉了,這看似合乎情理,仔細想來,就像學生上網吧一樣,有學生是去查閱資料,有學生去玩魔獸。關鍵在于人的思想轉變,靠一味強制、一棒打死都不是長久之計。
跟咱們學校的老師相比較,我上網的時間應該算是很長的了。一天不上網,就像少點什么,就像當前比較流行上開心網玩農莊游戲那樣,什么東西成熟了,哪家可以偷農副產品了?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為什么會這么著迷?興趣所致。因為興趣,所以心里有了寄托,因為心里有了寄托,所以才會不辭勞苦。
我上網的熱情來自對博客、論壇的牽掛、來自群內好友的呼喚。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發展的需求,自從走出中師學校大門那天起,就意味著我人生的這后階段學習只能通過自主、自覺、自習,而書本、網絡理所當然的是我最好的導師。
最后,引用一句佛語:“閑人少樂趣,忙人無是非”。
祝愿在座各位:
遠離世間是是非非,做一個充實的美術老師;
找到教育的真趣味,做一個快樂的美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