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研行動
1.課研
教師搞教科研,不同于教科院所的專家學者搞科研,重理論。教師是一線實踐者,我們從課堂上得到的實踐經驗更有操作價值。善于總結、善于反思的教師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這不單指美術教師,任何學科的教師都是一樣的。
送各位一句剛聽來的一句話:“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用則虛”。
2.課題
一個鄉鎮農村初中美術老師成長為市美術科研骨干,縣首屆科研型教師,校教科研的負責人,其成長經歷自然離不開課題研究。到初中工作后的第二年,因為自己還算好學上進,經縣教研室楊老師舉薦,有幸參與了南通市《美術綜合課程研究》課題組。那年我21歲,年齡不大卻不甘落后,跟在課題組的諸多前輩們后面搞研究,也算一絲不茍。在課題組各位老師的幫助下,科研取得一些成績,實在點說,也僅是按時完成了課題組布置的各項任務而已。最終課題結題的時候,估計是總課題組考慮我在研究過程中態度還算認真,再加上要鼓勵一下年輕一代,于是我被評上了“課題研究先進個人”,現在想來真是汗顏心虛。
06年,我們在結束了《美術綜合課程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之后,緊接著又開始了下一輪課題研究工作,也就是《地方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這次的課題研究不比上次,上次的研究對于我來說,只是踩著別人的肩膀爬到了終點。而這次的課題,無論是從研究理論還是研究實踐對于我來說,都是全新的,因為可供參考的資料幾乎是零。資料的搜集整理都需要自己調查,走訪,為了課題研究,我拜訪了新店鎮文化站站長孫天浩——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曾參加中央電視臺家庭總動員,獲全國第一名,同時是如東縣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經楊老師介紹,拜訪了掘港鎮退休干部華子裕——南黃海文蛤風景畫創始人,拜訪 “海子牛之父”——原如東縣文化館館長、著名畫家徐善華,拜訪了如東縣攝影家協會主席王必春,并與這些前輩成為忘年之交。而做這些事,都是利用休息時間,且經過層層介紹。這只能說明一點,要想取得成績,沒有付出是不可能的。
同時,加上我們有一個精誠團結的課題組,課題組云集了南通市美術課題研究精英力量,在課題組成員的不是提醒和鼎力幫助下,我的課題研究工作盡管艱難,卻也在蝸行。
身在課題組,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紀律嚴明,每月一次的課題研究匯報工作會議,要求每個課題組成員根據自己負責的研究內容必須提前準備好研究文稿以及研究資料,參加會議的時候必須攜帶筆記本電腦或者U盤,逐個通過大屏幕進行展示、交流,每個人的研究資料赤裸裸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接受評點和建議。于是,每到月交流會的前幾天,如果前段時間研究不夠投入,心里就會發虛,多方尋求幫助。
市美術教研室老嚴(我們都這么尊稱他)是一個對事不對人的人,平時工作以外的時間可以稱兄道弟,喝酒猜拳。但在研究工作如果有了怠慢,那挨批也是必然。如果缺席,每次的《課題研究會議紀要》上就會出現大名。都是成年人了,都不希望挨批,也不希望被“通報”,自然盡力將自己那部分文稿準備得最充分,及時參加會議,這樣也是對課題研究總體推進負起自己那份責任。
我發現,人的惰性真的很可怕,假如課題研究換成另外一種“靠自覺”的形式進行,對于我而言,恐怕工作的開展沒有這么順利,成果也不會逐漸豐厚。日前,經過3年付出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之《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南通地方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已經圓滿結束。正式出版了兩本專著,兩套配套光盤,外加一套實驗教材,我主持研究的子課題被評為全國優秀子課題,個人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課題研究先進個人。這其間的辛苦可想而知,收獲也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