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原名叫做“秦越人”,渤海鄭郡(今河北省任丘縣)人,約生于公元前5世紀——春秋戰國時期。扁鵲行醫于民間,周游列國,根據人民的需要而施展不同的醫術。當他行醫來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的時候,發現當地的人們貪圖享樂,婦女愛美而流行束胸,腰部用布帶緊緊裹住呈現出曲線美,但也導致婦女病發病率大大高于其他地區。扁鵲面對這種情況就在那里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后來他行醫路經周國的額陽(今陜西洛南)時,看到洛南的人們非常尊重老人,而當時老年人多患耳背和視力衰弱,于是又做了“耳目痹醫”(五官科醫生)。最后扁鵲行醫到達秦國的都城——咸陽,看到秦國人民非常喜愛兒童,所以扁鵲又在那里做了“小兒醫生”(兒科醫生)。 扁鵲能夠根據各地的常見病癥而隨勢改變自己主治的方向,來解除廣大百姓的痛苦這也是他獲得人民尊重與愛戴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隨勢而為的工作方法不僅幫組扁鵲獲得了成功其實它也是一種常見而實用的工作手段。我們培訓師也應該具有這種以學員需求的不同而隨時改變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