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海爾被夸得太多,以至于人們習慣性地起了疑心。考慮到有安然、銀廣夏的案例在前,這種疑心顯然不是多余的。最近一期《商業周刊》稱,市場人士懷疑海爾集團的獲利前景,可由于海爾透明度不夠,外界很難了解海爾財務方面的真實情況。本文先置疑其多元化策略、市場占有率,再從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企業信息披露較為透明)及同業比較等入手,力求幫您解開“海爾謎團”。
一、不算成功的多元化策略
海爾集團自稱擁有86大門類13000多個規格品種的產品群,但其中只有冰箱冰柜、空調、洗衣機等“傳統保留節目”算得上是主導產品,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集團多元化策略下發展出來的新產品,如電視機、洗碗機、電腦、手機、電熱水器、整體廚房等,絕大多數未能取得佳績。有的產品產值低,無法有效地啟動國內市場,如洗碗機等;有的產品做了四五年,仍未能擠進同行業前五名,如電視機、電腦等。被海爾上下寄予厚望的手機項目情況也不太好。GSM手機不僅抗不過洋品牌,就是與國產品牌波導、TCL、科健等相比也略有不如。CDMA手機設計產能號稱超過百萬部/年,可現在利用率極低,出貨量屈指可數。——海爾還因此與聯通鬧了別扭。
海爾的品牌很有知名度,市場運作能力也強,企業管理水平較高,但靠這些就能保證其多元化策略成功么?事實告訴我們,海爾交出的答卷得不了高分。海爾早期能夠順利地將產品線從電冰箱擴展到洗衣機、空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中國家電業利潤率高,競爭不甚激烈,市場有空白。90年代后期至今,電視機、電腦、手機等產品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海爾依著擴張沖動盲目殺入這些領域,立馬就碰到麻煩。——它的能力沒有想象中強,它沒有機會做到市場前三強。按照海爾所崇尚的GE韋爾奇的理論,做不到前三強,就得關張、棄子。可海爾沒有這個勇氣。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形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海爾的“全球五百大”情結在作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