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不少困境和壓力,直接導致很多企業開始尋求以產業升級、戰略調整、內部管理提升等作為突破口,欲圖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強化競爭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學習,中國企業不約而同將目光轉向了西方,以歐美跨國企業為代表的榜樣成為了效仿標桿,在學習其管理思想的基礎上,還引入了如六西格瑪、ERP(企業資源規劃)、TPS(精細化管理)、SWOT分析、KPI(關鍵績效指標)、BSC(平衡記分卡)、ABC(成本作業法)、CRM(客戶關系管理)、MBO(目標管理)、TQM(全面質量管理)、PDCA循環、波特五力模型、4P/4C理論等一系列管理工具。不可否認,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讓中國企業打開了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管理發揮了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企業管理者發現,西方管理工具的執行和落實效果往往會打折扣,也就是說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國本土化實踐上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為何歐美國家的企業通過事實論證了效果的管理方式,來到中國就水土不服呢?如果說只是中國本土企業面臨此問題,或許能歸咎于企業性質和國家背景的差異,偏偏無論是外資企業、合資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只要是扎根于中國,大都出現了共性癥狀,這其中的根源雖然比較復雜,但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在2008年對數百位中國企業工作者進行過一次調研,結果很有意思。按照工作年限區分:年限0-4年的企業工作者,對西方管理體系認同度較低;年限5-9年的企業工作者,對西方管理體系認同度最高;年限10-14年的工作者,對西方管理體系的認同度卻呈下降趨勢,只略高于0-4年群體;而工作年限超過14年的人,對西方管理體系認同度在所有受訪者中最低。這個結果乍一看很出乎人意料,但仔細分析也不難發現,我們的職業生涯發展與這個結果又何其相似:初出茅廬進入社會,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一切東西都呈否定態度,自我認知不準確;隨著經驗增長,慢慢發現西方管理比較先進,開始汲取知識,全盤接受;但是當閱歷愈發深厚的時候,卻覺得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國企業中往往無法落實,甚至效果上南轅北轍,進而開始迷茫……
筆者認為,以上這些普遍現象說明,單純將西方管理體系復制到當今的中國企業中是不恰當的,“中體西用式管理體系”才是更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
如果深入分析分析中國文化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柔性文明”的典型特征:受到外來文明(或新文化)沖擊時,如傳統文明勝于外來文明,就會包容、吸收、改造外來文明,保持傳統文明的基本面,佛教東傳就是典型例證。當外來文明(或新文化)更為強大時,傳統文明無法保持其外部表現形式,會滲入外來文明(或新文化)內部,通過“借殼”來表現自己,獲得新生。孔孟時代的儒學發展至漢代,受到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學改良,其本質并未消亡,而是“借殼”新生,最終到晉代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官僚體制,重新煥發生命力。面對西方文化這種“剛性文明”,中西碰撞的融合、沖突都是表象,最終結果必將是涅槃新生!
在“文明涅槃論”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中體西用式管理體系”作為系統解決中國企業管理問題現狀的解決方案。一般認為,所謂“中體西用”是中國近代有關中學與西學關系的命題。洋務運動時,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中提出,“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參照嚴北溟主編的《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關于“體用”一詞的三條解釋:其一,體指形體、形質、實體;用指功能、作用、屬性。其二,體指本體、本質,用指現象。其三,體指根本原則,用指具體方法。本課程所指之“中體西用式管理”,是從企業管理角度出發,提出以中國傳統管理思維作為企業管理的本質和根本思想,輔以西方現代管理工具和手段(非西方管理思維)作為運用和方法,實現管理可控性和有效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管理思維來源于儒家文化,其發展取向是重群體、重道德、重實用;西方現代管理思想來源于古希臘和基督教文化,其取向是重個體、重科學、重思辨。西方管理手段在企業戰略、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金融財務和運作管理方面對中國企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其重視目標結果而忽視過程、重視管理工具而忽視管理哲學的導引、重視普適性而忽視企業個體差異、重視統一標準與硬性要求而忽視文化與觀念對管理制度與工具的有效性的影響等,毫無疑問是其局限性所在,“中體西用式管理”可以彌補其不足。
“中體西用式管理”的優勢在于:一是貼合中國文化傳統,符合中國企業管理發展歷史與現狀;二是改變一個社會大多數人的思維習慣是極度困難的,“中體西用”式管理順應了中國人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通過一種相對低成本和少阻力的方式推動了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進步;三是正視了商業社會中企業需要效益、管理需要結果的根本原則,選取那些符合中國企業本土化操作的西方管理手段和工具,并加以充分學習和運用,彌補了近些年所謂“中國式管理”在管理手段和結果落實上的軟肋,將中國企業管理升華到一個更高境界。
(出于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讀者如對《中體西用式管理》系列課程詳細內容有進一步需求,請聯系郭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