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益管理推進過程中,對于改善成果需要進行標準化維持,在精益生產思想來說就是SDCA循環即“標準化、執行、檢查、總結(調整)”模式。制造企業通過不斷的改善和標準化維持,從而提升精益生產管理水平。
SDCA循環包括所有和改進過程相關的流程的更新(標準化),并使其平衡運行,然后檢查過程,以確保其精確性,最后作出合理分析和調整使得過程能夠滿足愿望和要求。SDCA循環—標準化維持的目的,就是標準化和穩定現有的流程。
其中S是標準(Standard),即企業為提高產品質量編制出的各種質量體系文件;D是執行(Do),即執行質量體系文件; C是檢查(Check),即質量體系的內容審核和各種檢查;A是總結(Action),即通過對質量體系的評審,做出相應處置。
在精益生產管理中,SDCA的第一個步驟是標準化。我們日常所用到的規章制度、流程、操作規范等都可以稱為標準,這里的標準化主要指制定這些標準并通過訓練、指導等手段讓標準的使用人掌握標準的過程。
在形成標準之后,就是去執行這些標準,然后檢查執行的效果,最后根據檢查的結果采取一些行動。行動主要包括:當發現標準不合理時重新修訂標準,當發現標準的執行不到位時則對執行人采取處罰、教育、培訓等手段使其能夠按照標準來執行。
所謂標準化,就是將企業里有各種各樣的規范,如:規程、規定、規則、標準、要領等等,這些規范形成文字化的東西統稱為標準(或稱標準書)。制定標準,而后依標準付諸行動并不斷完善的過程則稱之為標準化。那些認為編制或改定了標準即認為已完成標準化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經過指導、訓練、實施、改善才能算是實施了標準化。
標準的執行,也就是SDCA“標準化、執行、檢查、總結(調整)”模式中的“執行”、“檢查”環節。“員工自己操作的最高指示(高于任何人的口頭指示)是現場有效受控的作業指導書”,而不是管理者特別是高管隨意性的口頭指示,這就需要管理者特別是高管做出“正確執行”的表率作用。
抱著發現問題的態度執行,標準是根據實際的作業條件、當時的技術水平制定的,代表了當時最好、最容易、最安全的作業方法。一定要求作業者“抱著發現問題的態度執行”,在永不間斷的發現問題、修訂標準的環中去完善標準——創新、改善。
發現標準有問題后的正確做法,組織中的任何人發現標準存在問題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匯報、修訂、改變(培訓)、調整。即立即匯報、確認,繼而對問題部分進行修訂,然后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接受新標準,最后執行調整。
永遠不會有十全十美的標準,在以下的情況下進行SDCA“標準化、執行、檢查、總結(調整)”模式中的“總結(調整)”,修訂完善標準:內容難,或難以執行定義的任務;當產品的質量水平已經改變;當發現問題及改變步驟時;當部件或材料已經改變時;當設備或儀器已經改變時;當工作程序已經改變時;
當方法、工具或機器已經改變時;當要適應外部因素改變;當法律和規章已經改變時;標準已經改變…… 標準的完善,也就是SDCA“標準化、執行、檢查、總結(調整)”模式中的“總結或調整”環節,保證標準持續有效的手段。
改善是標準化的基礎,標準化是改善的鞏固。沒有改善,就沒有更新的標準化;沒有標準化,所有的改善只是周而復始的重復,不會積累成先進技術,形成突破。有些類似于黑瞎子掰玉米。
改善分為兩種:事前改善,即問題發生前就進行了改善,避免了損失或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事后改善,即不良品或顧客投訴發生后,再去做改進工作。實際上,組織或企業的日常管理就是遵守標準,就是SDCA,而改善就是尋找更好的方法,并做成能夠保證預期效果的標準來實施。
所以,標準化是SDCA循環-標準化維持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標準化,SDCA循環就不會構建為符合閉環法則的管理方法。標準化的能力代表著組織或企業及其人員的能力,可以這樣說,沒有標準化,就沒有人員及組織的能力積累和提升。沒有SDCA循環管理法的有效應用,企業不可能維持在較高的精益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