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對于工廠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十分有效的改善工具,精益管理的實質是追求企業運營管理的標準化、專業化、規范化,強調在企業精益生產管理的全過程都要注意對細節的觀察和把握,從戰略的制定到具體的執行無一例外。
精益管理要求企業的各項活動都必須運用“精益思維”(Lean
Thinking)。“精益思維”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為顧客提供新產品和及時的服務。
“精”就是指少投入、少消耗資源、少花時間,尤其是要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投入和耗費,高質量。“益”就是指多產出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升級的目標。更加,精益求精。精益管理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與服務的同時,把浪費降到最低程度。
要實現精益管理必須遵循的四大原則:1、數據化原則,用數據說話、用數據分析、用數據要求、用數據檢驗;2、操作性原則,管理規則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定規則時,盡量把規則考慮更細,同時去掉那些不能操作、又容易產生責任推諉的表述。
3、底線原則,在細的程度上要把握兩點,一是可不可以再細分,二是需不需要再細分;4、交點原則,管理中存在交點問題,如崗位與崗位、部門與部門、上下級之間的交叉點,精益化管理要用溝通,責任確立等方式解決交點問題。
工廠企業進行精益生產活動并進行深入推廣的絕對條件是經營者首先認識精益生產的必要性,為了精益管理活動開展和深入推廣必須有堅決的決心,并率先接受教育和實踐。經營者必須具備堅決的決心,明確設定生產效率目標或成本目標,創造出管理者、職員為了共同目標而活動的氛圍。并且要組織管理體系,刺激管理者:
1、確立管理體系
階段是實現系統的手段,但不能分擔或代替系統的功能。只有系統才有階段,所以必須通過專業技術或性能向系統提供必要的服務的,不應靠權利得到支持,而是靠實力得到系統的支持才能生存。
2、重新組織管理體系
有必要探討現組織是否處于正確的管理狀態,要確定對管理者業績評價的尺度,明確管理目標。另外制造過程中的業績評價應根據良品率、勞動生產性、設備生產性、成本效率、交貨期的達成率、災害率等量化的數據來進行評價。
3、作為管理者現階段在決策時靈活運用5W1H技術。從長遠考慮應培養如下習慣:為學會您工作范圍內的最新信息而留出必要的時間;為了了解別人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而留出必要的時間;為了順利地溝通信息,要想應與別人共享什么信息;下決策前,要確認相關業務人員的意見有沒有正確反映。
在推行精益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針對現場所存在的問題可以按日常問題,創新問題,探求問題等三個領域劃分。明確要發現的問題在三個領域中屬于哪一類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問題需要明確問題的本質,可能的話按量化形態努力表現出來。
1、日常問題(復原性問題),因標準明確將其超標做為問題,為了要維持標準而清除妨礙要素。日常問題是標準和現狀之差,按以下順序發現問題,并使問題可視化:明確標準或基準;定量分析現狀;具體量化標準或基準之差。
2、創新問題(革新問題),為了提高標準(基準)的水平要解決的妨礙要素及開發機會時與目標之間的差異作為問題。創新的問題是目標和標準或現狀之差,按以下順序發現問題,并使問題可視化:果斷否定現狀;設定新的管理水準或目標;明確目標和現在的標準或基準的差異。
3、探求問題(新的挑戰),雖問題點很茫然,但必須想出對策時,明確問題的本質,解決其問題。探求的問題是新舊模式之差,按以下順序發現問題,并使問題可視化:在STARTING
POINT思想上勾畫出新的模式;把握對新模式問題的后果;利用CHECK
LIST等將問題具體化。
通過開展精益改善活動進行解決問題,首先要認識問題,通過現狀把握、分析過去的數據、與優秀的公司比較等在理想的狀態上或原則或理論上認識問題。其次要設定目標使問題具體化,把握問題的重點,分析期待的效果、改善的可能性、核心問題、目的或性能后使問題具體化。
然后要明確問題的解決目的、對象范圍,明確目的、目標,探討結果的評價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組織、作用。最后要樹立解決問題的計劃,確立解決問題的計劃,并對計劃進行討論。對提議的改善方案,克服批判的姿態,而用積極接受的態度來進行評價;然后,從經濟性、實踐性、穩定性,質量等方面制定具體的評價方案,同時進行敬業態度部分的評價。
把實施方案分為長短期,區分馬上可能實踐的改善方案與需要長期執行的改善方案;然后通過效果與費用的測定來制定改善方案的優先順序。準備圖紙、順序圖等具體的解決方案,組織說明會、研討會,進行教育與通報。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開展精益管理工作有什么看法?或者有什么工作心得?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