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問題:改變成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的成功結果就是形成改善方案。完成這個環節首先要對要改善的問題進行分析,分析采用的方法就是TP(TOC思考程序),這里不進行詳細講解,在后邊的篇幅會進行詳細的講解。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后。這里講一個簡單的因果分析法,是TP分析法中的初級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采用事情發展的因果關系,對問題進行分析,選擇造成問題的核心原因,然后進行方案解決。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就應該學習過,充分條件。因果分析法就是采用充分條件分析法進行問題分析。那么什么是充分條件呢?
充分條件:充分條件是出現結果的必然條件(要出現這樣的結果必須有這樣的條件)。如果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有事物情況B;如果沒有事物情況A而未必沒有事物情況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條件,簡稱充分條件。簡單地說,滿足A,必然B;不滿足A,不必然B,則A是B的充分條件。舉例:1. A=“下雨”;B=“地面濕潤”;2. A=“燒柴”;B=“會產生CO2”。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則……”和“只要……,就……”來表示充分條件。例如:1.如果下雨了,那么地面就會濕潤;2.只要燒柴,就會產生CO2。
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沒有事物情況B;如果有事物情況A而未必有事物情況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條件,簡稱必要條件。舉例:1. A=“地面潮濕”;B=“下雨了”;2. A=“認識26個字母”;B=“能看懂英文”;3. A=“聽過京劇”;B=“能體會到京劇的美”。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或“不……,不……”來表示必要條件。1.只有地面潮濕了,才能說明下雨了;2.不認識26個字母,也就不能看懂英文了。3.只有聽過京劇,才能體會京劇的美。
首先我們要對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羅列,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法收集企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通過充分條件的因果關系對所有的問題進行關聯,一層一層的分析最終就可以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了。這里我已一個案例進行講解,讓大家知道如何尋找企業的問題,并進行整理分析。
常州的一家工具生產企業,因企業的邀請對企業進行調研和執行服務。經過3天的調研,主要采取管理文件的數據提取、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最后對數據進行整理對企業現狀得出以下結論:
企業是一家標準的A型工廠,企業的生產模式也是典型MTO生產模式。企業的服務類型屬于服務性制造,企業管理為工匠式企業。
(一) 企業文化管理:
1, 企業經過10多年的苦心經營形成了一定的企業文化,但是企業沒有系統的對文化進行總結,對好的有效的進行傳承,對錯誤的進行改正,讓大家知道我們提倡什么?我們反對什么?我們的使命是什么?我們的愿景是什么?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理念、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不明確,需要總結,企業文化不是老板一個人清楚就好了,需要整個企業的認同,當然對于一家500強企業還需要社會的認同。
2, 企業深知企業文化對企業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推行企業的文化建設,主要采用開會強調的方法來推行。
3, 企業存在明顯的親情管理和家長式管理。
4, 企業文化比較沉悶,沒有正確的企業文化宣導。需要建立企業的企業文化框架,有目標的推行企業的文化。
(二) 企業戰略管理:
1, 企業沒有明確的制定經營戰略,但是企業總經理對企業年度戰略咨詢情況和下一年的的戰略情況較為清楚;
2, 企業高管和管理人員只是在年終會議上聽到過總經理對上一年度戰略經營情況和下一年度戰略規劃的講述;
3, 企業戰略沒有進行分解,對管理的指導也不明顯。
(三) 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內容)
1, 企業的組織架構是通過和同行的學習而成立的,不成系統不能滿足戰略規劃的需要。
2, 企業沒有明確清晰的部門職能、崗位職責說明書,大家工作主要靠上級領導的安排。
3, 沒有系統完整的企業行政紀律管理制度進行行政紀律管理。
4, 企業管理人員績效考核管理基本沒有。
5, 薪酬體系,沒有標準的工作量要求,只實現了多勞多得的計件工資制度,沒有晉升機制。
6, 權限劃分不明確,基本企業的所有抉擇都由總經理賴完成,包括普通員工的辭退獎懲。
7, 沒有員工手冊和規范的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凡是人才關注的不足是工資還有發展的空間。
8, 無法留住新進員工,大學生和高級能員工流失率極高,基本在企業工作時間超不過半年。
(四)生產管理:(主要內容)
1, 現階段我們的生產管理是將制造現場和生產管理混在一起進行管理,生產管理部門職責不清晰,存在及時裁判又是球員。
2, 生產管理工作中的生產計劃制定、調度工作、物流工作、跟單工作都不是很專業和到位,需要專業系統的改正。
3, 生產計劃的制定缺乏科學性,不具備生產指導作用。在合適的時間生產出客戶要的東西才是生產管理的重要工作,并不是把東西生產出來就好了。
4, 生產浪費很嚴重,IE八大浪費基本都有而且改善空間都很大。
5, 裝配線采用的是皮帶傳輸線,但是員工每個工位的工作內容都是一樣,沒有進行裝配工藝劃分,用的流水線的設備,但是沒有進行流水線式的操作和管理。
6, 生產計劃是企業生產管理工作中的樂譜,因該是有了樂譜后按照樂譜進行演奏,絕不是根據演奏效果記錄樂譜。生產計劃沒有主動性,不具備管理生產的效果。
7, 生產管理要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比如要和營銷建立產銷平衡機制,和采購建立拉式補貨機制,和人力資源建立服務機制等等。
8, 生產管理的相關文件,如SOP(標準作業指導書),工單看板管理文件,等管理基礎工作處于空白。
9, 現場管理需要盡快導入5S管理,清除生產管理現場的臟亂無效率。
10, 產品生產周期太長,一般訂單生產周期需要1周,訂單生產前置期需要20~30天。
11, 生產管理人員管理效率低,執行力差,產品質量合格率低,投訴多。
(五)采購管理(主要內容)
1, 采購狀況是企業服務能力提升的瓶頸,照成生產計劃受挫生產管理失利的原因之一。
2, 采購工作處于采購管理的基礎階段,缺少采購計劃工作,供應商管理維護工作等。
3, 采購管理和倉庫管理分開,信息溝通不暢導致原材料采購浪費很大。
(六)行政運營管理(主要內容)
1, 部門之間的銜接工作機制的建立,如,建立產銷協調會,班前會,對單會,月度質詢會等等相關會議。設計好企業管理的總流程,標明相關部門在企業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和信息傳遞過程中每個部門要完成的內容。
2, 設計好企業各部門的內部的工作流程,讓大家易于開展工作而且還提高工作效率。
3, 企業每個員工都要有行政紀律考核、崗位考核,部門還要建立部門考核,整個企業對自己也要按照年發展規劃進行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終考核。達到考核要求要獎勵,沒有達到要全員檢討提出改善措施嚴重環節如需要的話進行一定程度懲罰。
(七)營銷、銷售管理
1, 訂單不穩定,營銷工作主要由總經理完成,訂單主要靠價格戰來獲取。
2, 客戶投訴嚴重,同樣的問題重復發生,售后服務基本沒有。
3, 企業利潤較低,甚至有些訂單因為質量問題重復生產而出現賠錢。
4, 企業市場影響不好,誠信差客戶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