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吳國有個叫趙姬的女人,閨女出嫁前,她說“到了婆家,你可千萬不要做好事喲。”閨女不解問母親:“您不讓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壞事嗎?”母親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壞事!”
趙姬說的這番話很復雜,既有哲學問題,又有道德問題,還牽扯到心理學問題。余嘉錫在其《世說新語箋疏》中為趙姬的話語心生感慨,他說:“蓋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為善也。”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習慣了這樣做,甚而認為天生就該這樣做。
責任情商點評幫人的智慧:
生活里常有這樣的事,第一次幫他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會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簡直就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應該為他做的,甚至當沒有了這種幫助時,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怨恨,正所謂恩中招怨。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義務責任轉變為角色責任的困惑,幫人是義務責任,但被幫者如果習慣了,不光不會有感謝、感激和感恩之心,反而會有理所當然的應得心態,把你的好心變成了你應該必須做的角色責任。
生活、工作中我們要適當懂得義務責任情商,幫人要讓他人認識到幫的價值。學會彼此溝通,只有彼此認知到是義務責任,不是角色責任,這樣才不會做了好事反得抱怨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