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的挑戰
1、企業生存/發展——成本是否滿意?
2、衡量運用預防性質量保證方法的經濟性的尺度是它的花費和收益之差
3、新舊質量觀對比
4、舊/新的關于成本與質量關系的的假設
5、失誤成本舉例
(1)內部
(2)外部
二、供應商的開發和評定
1、選擇合適供應商的市場背景
(1)微利時代更凸現采購價值
(2)商業環境的改變導致供應鏈復雜程度提高
(3)采購成本由20%提高到60%-80%
2、現代市場促使采購角色的轉變—經營觀點
(1)傳統觀念
(2)現代觀念
3、現代市場促使采購角色的轉變-政策及操作
(1)傳統觀念
(2)現代觀念
4、使用現有供應商或開發新供應商的考慮依據
5、供應商數量
6、供應商的關系
7、質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1)什么是供應商的合格的產品質量
(2)供應商產品質量保證的三不原則
8、供應商應該考慮的問題
(1)采購市場結構與產品價格
(2)價格分析的原則
(3)從客戶的角度看供應商的報價
(4)從供應商的角度看自己的報價
(5)成本與價格的關系
9、DMAIC過程活動重點及其工具
三、衡量供應商的質量
1、統計技術
(1)統計技術的分類
(2)收集統計數據
(3)統計技術注意事項
2、抽樣檢驗
(1)全數檢驗
(2)抽樣檢驗
(3)抽樣檢驗的風險
3、做了控制圖后派上什么用途?
4、變差分析步驟
5、過程能力指數的計算
6、測量系統分析(MSA)
(1)偏倚
(2)重復性
(3)再現性
(4)穩定性
(5)線性
7、案例:上海GM供應商質量改進程序
8、程序
9、產品質量策劃時間表
10、計劃與確定項目
11、產品設計和開發
12、控制計劃
13、產品質量策劃環
14、評審的流程
15、質量功能展開的應用步驟
16、相關矩陣
17、章魚圖應用舉例
18、烏龜圖應用舉例
四、分析供應商的質量
1、產品的誕生
(1)產品設計和開發
策劃
落實
(2)過程開發
策劃
落實
2、批量生產
(1)分供方/原材料
(2)生產(每一道工序)
(3)運輸/搬運/貯存/包裝
(4)缺陷分析,糾正措施,持續改進
3、顧客關懷/顧客滿意度
(1)是否滿足顧客對質量管理體系、產品和過程的要求?
(2)顧客關懷是否得到了保證,是否收集和處理了顧客抱怨?
(3)對抱怨是否快速反應,確保了產品供貨?
(4)與質量要求有偏離時,是否進行了缺陷分析并實施了改進措施?
(5)員工素質是否滿足了相應的崗位要求?
(6)是否通過定期的內部審核?
(7)是否滿足了顧客對于包裝、周轉箱的標識以及數據交換的要求?
六、提升供應商的質量
1、現場改善工作于五個步驟,每個步驟相當于一個“S”
(1)第一步:有用
(2)第二步:有序
(3)第三步:整潔
(4)第四步:標準化
(5)第五步:紀律
2、頭腦風暴法
(1)確定題目
(2)遵循一些具體的基本規則
(3)在許多情況下,以下“程序性規則”也有幫助的
(4)對會議的論題展開頭腦風暴
(5)程序觀念
3、持續改進
(1)用戶焦點循環
(2)“PDSA”循環
(3)“SDCA”循環
4、解決問題的方法
5、質量差錯的注意事項
七、如何建立雙贏的供應商關系
1、何為精益生產方式
(1)精益生產管理方法上的特點:
(2)精益生產基本目標
2、全面成本管理體系TCM
(1)成本管理的三全性
(2)將科學性,主動性,一致性融入其中
3、IE生產效率提升
(1)設備
(2)人
(3)工藝
(4)布局
4、戴明質量管理14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