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從管理訂單到管理供應商如果有人問,采購做什么?我想主要做兩個層面的事:在訂單層面下單、跟單、催單、收貨、付款等;在供應商層面評估、選擇供應商,并管理供應商總體績效。這兩個層面的事相互關聯、相輔相成。采購部門的普遍問題是過多資源花在訂單操作層面,沒有精力把供應商層面的事做到位;而供應商層面的事沒做好,訂單層面的問題就會更多,形成惡性循環。 訂單層面的問題有兩類。其一,急單處理,例如生產線斷料。這是“緊急而且重要”的事,不能不做。急單避免不了,但如果需求管理不到位,需求一落地就成急單,或者供應商管理不到位,質量、交期問題不斷,急單就成了系統性問題,不但消耗操作層的大量資源,而且也成了管理層的夢魘。其二,訂單處理自動化程度低,手動操作,消耗基層的大量時間,導致沒有精力來管理需求和供應商。例如很多公司圍繞訂單的價格、數量、交期等都由Email確認,而后手工輸入系統,效率低、準確度差,信息流低效,就注定產品流、資金流不會高效。供應鏈就注定低效。 上述兩類問題,大家都知道是“小采購”,但不能不解決,否則公司沒法運作。要想解決,也得從兩方面著手:信息技術和供應商管理。 先說信息技術。圍繞訂單的操作,幾乎沒有不能電子化的。建一個電子商務系統,跟公司的ERP搭接,訂單生成后,自動發送給供應商,供應商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確認價格、數量和交期,數據直接導入公司的ERP。生產性企業,90%以上的訂單業務都可以電子化、自動化,剩下的是例外,需要人工介入。這樣,采購團隊就可從機械操作中脫身出來,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管理供應商和內部客戶。 供應商管理包括戰略尋源和供應商績效管理。尋源工作到位,選到了合適的供應商,就如生了個聰明的寶.寶,以后的教育、培養都好辦;供應商整體績效管理到位,訂單層面的問題就會大幅減少,訂單.管理就會走上良性循環。這樣搞定了供應,然后才能一方面有資格、另一方面有精力來管理內部客戶,例如及早介入需求定義、盡早獲知預測,避免系統性的急單。這樣采購就做成了“大采購”。 所以,要想摘下“小采購”的帽子,可考慮三步走: (1)在訂單層面采用信息技術,把員工從機械操作中解放出來; (2)員工有精力,才能更好地做好供應商選擇與管理的任務; (3)訂單和供應商層面的事做好了,才能提高內部客戶對采購的認可度,增加采購在公司的話語權,也利于管理需求。 這三步盡管相互交叉,互相影響,但還是有一定的循序漸進,上一個階段的任務完成了,才有精力、有威信做好下一個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