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研究發現,在兩個人溝通中,溝通的內容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溝通的過程與結構更為重要,溝通的過程與結構更能反映出當事人所要表達的真相。本文總結了如下七個方面的內容,試圖說明在教練過程中聆聽背后的技巧。
1、
通過觀察當事人的語氣、語調、身體姿態、表情等,了解對方的情緒(喜怒哀懼、緊張、抑郁、焦慮、平靜等)。情緒是推動行為的背后動力,了解對方的情緒,從而為下一步探尋造成情緒的根源(即信念、價值、規條)。
2、
持久的改變來自信念、價值觀的改變,教練通過聆聽來了解當事人的信念、價值觀,尤其是局限性價值觀,是接下來工作的基礎。
3、
留意對方語言中的“但是”、“應該”、“不能”、“沒可能”出現的次數、封閉式問題、正面表達多還是負面表達多,看得到摸得著的事情多還是主觀的感受多。這都反應了當事人背后有未被直接表達的信念或假設。
4、
生存姿態是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的一個理論,是我們在內心為求生存而呈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包括指責型、討好型、超理智、打岔型、身心一致型。當事人表達過程中所透露出來的前四種生存姿態都反應了當事人可以有成長的地方。
5、
理解層次由NLP大師Robert Dilts所提出,包括系統、身份、信念/價值、能力、行為、環境六個層次,留意當事人所陳述的內容在這六個層次的某個或某幾個層次。通常當事人大部分陳述會在行為、環境這兩個較低的層次,而問題的解決方案通常來自較高的層次。
6、
包括自己、對方、他人這三個感知位置。當事人更多的提及自己時,也許他忽略了對方、他人的感受。而過多提及對方、他人時,也許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通過對感知位置的覺察,當事人可以以“三贏”的姿態看待自己的問題或目標。
7、
包括過去、現在、未來。若當事人陳述內容大多在過去,則是忽視了現在的責任、未來的目標。若當事人陳述內容大多在未來,則可能是沒有很好的正視現狀。
總而言之,當事人所表達的內容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表達的過程與內容的結構,甚至教練要“永遠不要相信當事人的話”,而要通過對方話語背后的結構去探尋對方所要表達的事實。當對方放棄自己演繹的故事而看到事實,也就是改變的開始。
當然,這些技巧的背后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教練需要保持良好的教練狀態(即保持中正、真誠、尊重、活在當下、保持好奇),否則再好的技巧也難以從當事人那邊獲取真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