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與工匠精神》
主講:鐘明輝
課程背景
從梁啟超的“少年強則中國強”在到習總的“中國夢”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要更加強大,中國企業要加快發展,要走出困境,中國夢是中國人的夢,是中華名族的夢,是國人的夢,是企業家的夢,是凝聚民族強大,發展企業的精神和正能量,我們需要這種正能量,我們要傳承,我們要行動,我們要超越。同時,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上,在談到2016年的工作重點時,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這個詞,透露中國領導者對現實的判斷與方向感。
經歷30多年粗放、高速的發展,中國企業已脫離“人無我有”的低端競爭狀態。中國經濟需要適應一種慢一些的節奏,企業則要培養細一點的耐心。這是“工匠精神”寫入官方指導性文獻的現實語境。
另外,“中國制造2025”的倡導之下,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必須培養“工匠精神”。
[課程方式]:
全程運用講授+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完全區別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徹底改變了以往“聽聽激動,想想感動,回去不動”的培訓效果,真正提升到學員的素質,并令到學員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激發潛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業績,課程通過游戲活動、互動交流、 導師講授、角色扮演、激情節奏、心靈溝通、音樂瞑想、案例分析、頭腦風暴、實景演練
課程時長:1——2天
課程大綱
第一章:全員激勵必須到位:傳遞正能量,擺正心態干工作
第一、正能量打造——《職場六種正能量》
1、利他就是利己—----雙贏合作
2、積極樂觀——我是一切根源
3、健康工作,快樂生活——人生悟道
4、不拋棄、不放棄——執著
5、停止抱怨、學會感恩——換位思考
6、視企業如家,愛崗敬業——敬業之魂
第二、改善心智模式,激發工作熱情
1、破冰課程做課程前期鋪墊,透過淺表催眠與冥想····
2、人本教練管理模式,創新思維:“九點聯線”和“哈成窗”
3、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功思維?什么是成功模式?,
4、案列:寧可在寶馬車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
5、案列:寒門在難出貴子
6、案列:銀行模式
7、案列:中國的字典里沒有救死扶傷
6、成功不能沒有野心,不能沒有企圖心,
7、何為野心?何為企圖心?
8、我們可以選擇平凡,決不可平庸
9、成功需要清晰明確的定位,成功需要平臺和環境
案列+視頻教學《不做雞籠的老鷹》
10、不同的定位導致不同的命運和結果
11、我們都是一粒種子,有的人將它做成食物,有的人釀成美酒
12、種子的力量很強大,持久,堅韌
第二章 什么是“工匠精神”?
案例:電影《入殮師》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發?
1. 何謂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的內涵
a) 精益求精——把99%提高到99.99%;
b) 嚴謹,一絲不茍——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
c) 耐心,專注,堅持——絕不止步;
d) 專業,敬業——打造行業第一。
3.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殘酷的完美主義者,對極致的追求;
第三章;工匠之道——六項基本行為
案例:莊子《庖丁解牛》
1.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如何愛上你的工作?
2. 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如何把每一個當下做到極致?
3. 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如何做時間的吝嗇鬼?
4. 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如何讓用戶尖叫?
5. 得有技術要義在精微、不追極致不罷休的氣派——如何散發你的人格魅力?
6. 得有十年如一日、反復磨練方成器的信仰——如何把夢想當信仰,用信仰累積生命的厚重?
第四章 精進:精益求精追求無限的極致和完美
1. 苛求,只為打造更精致的產品和服務
2. 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
3. 不怕付出,但求完美、更完美
4. 大膽創新和突破,師古不泥古
5. 不斷精進,練就令人嘆為觀止的完美技藝
第五章專注:專心致志一生只做一件事
案例:《莊子》“梓慶”的精妙闡述告訴了我們什么?
1. “一根筋”思想
2.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3. 心無旁騖,一心盯緊自己的工作
4. 摒除雜念,多一分專注事半功倍
5. 耐得住寂寞,板凳能坐十年冷;
6. 經得起誘惑,功名利祿不動心。
第六章嚴謹:一絲不茍,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
1. 胡適的《差不多先生》——精確管理;
2. 如何將工作細到位——細節主義;
3. 現地、現物、現實——三現主義;
4. 看起來簡潔、說起來簡單、用起來簡化——簡約思維;
5. 在精、細、實上下功夫,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完美;
6. 提升執行力的7個細節行為。
第七章 踏實: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
案例:稻盛和夫如何創建世界500強企業?
1.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2. 要謙虛,不要驕傲——謙卑之心
3. 要每天反省——吾日三省吾身;
4. 活著,就要感謝——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5. 積善行,思利他——工匠精神就是雙贏;
6.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一輩子那么長,不能總把心思花在難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