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顧客愛上消費
第一眼是關鍵
我們發現消費是具有慣性的,關鍵在于觸發消費動量。第一筆購買是觸發消費動量的關鍵,消費者“目標導向”的心理防線被推倒之后,就會將注意力轉到“實現導向”上來,這樣的心態變化會喚起購買其他產品的意愿。
我們選定南亞一座城市的某獨立服裝小店進行了真實場景中的實驗。小店進了一批新款圍巾,但在該城當地還買不到。每條圍巾的定價是.800盧比、90%的預測試參與者表示他們會購買。對這些圍巾的購買意愿在計分卡(1一7分)測試中達到了6.85的極高平均值。
我們在一個月的不同日子里,分別將圍巾擺在店內不同位置,為了避免讓圍巾成為吸引;
消費者進店的因素而造成對實驗結果的干擾。一個月之后,我們有了這家店的銷售數據:當擺放在進店后最先能看到的位置時,圍巾的日均銷售額是3476盧比,同時店內其他商品的平均客單價是42266盧比;當圍巾幾乎是最后才能看到的商品時,它的日均銷售額是2629盧比,同時店內其他商品的平均客單價是361 75盧比。可見,對消費者極具吸引力的圍巾在促使更多人作出第一筆購買的決定后,會明顯地帶動更多的后續消費。
打劫到消費者的薄弱點
只有正常折扣且價格合理的商品材更容易觸發后續的消費,超低價商品并不能改變消費者的購買心態。
我們邀請來白南亞大學的135位學生參加了一個模擬消費實驗,向每個參與者提供了25盧比以供消費,他們都以花7盧比購買一個鑰匙圈也可以不買。第一組實驗中,學生們被隨機安排在三種不同的情境中:1.沒有第一件商品;2.第一件商品是18盧比的電燈泡,在預側試中大家對它的購買意愿較低;3.第一件商品是18盧比的教學光盤,大家對它的購買意愿較高。實驗結果:60%的學生在購買了電燈泡之后沒有購買鑰匙圈,而有64%的學生在購買了教學光盤之后繼續購買了鑰匙圈。
我們發現“第一件商品”不一定非得很便宜,電燈泡和教學光盤的價格相同,且都高于鑰匙圈的價格,但效果并不同。它應當是在這個購物場景里的消費者經常買的。電燈泡都被學生們認為是“有用的物品”,但教學光盤更能觸發消費動量,因為它是在校園里更常買的。
不要輕易干傻事
許多營銷者覺得一些折扣大的商品應該會有助于觸發消費動量,在現實中,他們也經常擺出一兩件虧本出售的超低商品。我們在另一組實驗里給學生們同樣的18盧比的鋼筆作為第一件商品,一些學生得到的信息是這些鋼筆的原價是40盧比(打四五折),另一些學生則被告知鋼筆的原價是25盧比(七折)。雖然的確有更多的學生購買了打四五折的第一件商品,通過實驗結果調查,那些購買了七折鋼筆的學生購買第二件商品的意愿更高。
因此我們發現,只有正常折扣且價格合理的商品才更容易觸發后續的消費,超低價商品并不能改變消費者購買心態,我知道還有一些商家喜歡免費贈送禮物,盼望那些被禮物所吸引的消費者會繼續在店里消費,其實不然。我們發現’如果向學生們免費贈送鋼筆,只有52%比例的人愿意購買第二件商品(和根本沒有“第一件商品”時的購買意愿差不多) 而 讓學生們自己花5盧比購買鋼筆的話,卻有77%的人會愿意購買第二件商品。這給營銷者的啟發在于:那些免費禮物不如用作購買第一件商品后的贈品來刺激第一筆消費。
看透消費者的心
現實中存在著兩種消費者——瀏覽者和購買者,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物。
瀏覽者的心態被心理學家定義為“審慎的”,他們目光堅定,對計劃外的誘惑無動于衷,不斷地權衡性價比,購買決定都出于“目標導向”。比如在他們走進商店的時候,就明確地知道離開的時候會帶走的是一件羽絨服——最終結果甚至在顏色和款式上也與最初的計劃鮮有差別。對于除此以外的所有其他商品,這類消費者僅扮演一個光看不買的瀏覽者角色。
而購買者的心態則是“實現導向”的,從一開始他們就是打算來花錢的,同樣是打算購置羽絨服,他們離開時經常帶回了呢大衣、皮革馬夾和羊毛連衣裙,維度沒有羽絨服,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購買意愿較高,他們往往看著不錯就都買下。顯然第二種消費者更令營銷者興奮一些,這就需要營銷者的眼力勁是否敏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