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黨校教學課堂
改革開放30年來,黨校辦學方式的規范化已經成為改革的一大成果。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封閉式的校園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更高的培訓要求。改革教學方式雖然能夠部分地解決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更新教學理念,開放教學課堂,形成 “大黨校、大課堂、大培訓”的格局,實現教學和實踐的良性循環。開放式教學法從根本上說,就是廣泛利用社會資源,讓學員、教師走出校園,身處一個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更加貼近實際,取得最佳的培訓效果。開放課堂可以從幾個層面理解:
從教學方式層面上看,開放就是把課堂直接搬到社會環境中。一是社會調研,結合專題教學內容或工作難題分析的撰寫,教師可安排學員進行社會調研活動,學員通過聽介紹、看資料、開座談會、個別采訪等方式,搜集所需資料,完成調研課題作業。二是現場教學。教師根據專題的教學需要,組織學員到相關企業、部門,由任課老師或聘請的其他專業人員上課。如學員到工廠聽企業管理專題課,到法庭旁聽行政、法律案件的審理,可加深他們對企業管理、法律知識的理解,拉近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距離。三是參觀考察。在干部培訓過程中,為拓寬學員視野、激發學員進行創新思維,組織學員參加近距離的參觀考察,也是較好的教學方法之一。方法不局限上面幾種。這些走出小課堂走進“大課堂”的教學形式,有助于學員從實踐層面上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感悟,使教學收到良好的培訓效果。
從師資資源層面上看,開放就是要實現“外引內聯,形成‘大隊伍’人才格局”。一是巧借“外腦”,在更大范圍內邀請行政部門的領導、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專家學者等擔任其所專長的領域或課程的教學,使教學更貼近實際,黨員學有收獲。二是豐富“內腦”。從各單位各部門篩選出一批不同專業各有所長的在職專業人才組成教師資源庫,根據他們的特長聘請為某一教學方向的兼職教師,幫助開展教育培訓工作。這項工作很多黨校也零星開展過,但是只有系統規劃和長期實施,才能取得更大的實效。
從信息傳輸層面上看,開放就是要利用網絡實現學員的自主性學習。可以采取“開放網絡+教員輔導”的兩段式教學,第一階段進行以網絡為載體的普及性培訓,學習時間安排在學員的工余時間,內容以政治理論為主,學員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為了搞好這一階段教學,以加快信息化建設為切入點,建立起一個擁有眾多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和一個能夠跟蹤學員在網學習情況的管理系統。學員可以隨時自主選擇專題進行學習,學校又能及時掌握學員學習情況,做好管理工作。第二階段進行以專業知識為主的專題性教學。采用兩段式教學一方面較好地解決了工學的矛盾,有利于培養學員平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又實現了教學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課堂"的傳統教學手段向運用多媒體、遠程網絡教育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重大轉變,借助中央黨校遠程網教學的資源、眾多學術名家的各類講座,讓學員們接觸到并可反復揣摩,從而形成教學資源的廣泛共享,大大增加教學的自主性和信息量,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可聽可視性。
從培訓對象層面看,開放就是要利用網絡使黨校培訓的外延得到拓展。目前區內很多縣都已經作了卓有成效的嘗試,陽朔縣委黨校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他們將教育培訓對象由縣鄉黨政部門干部拓展、延伸到全體黨員以及各類人員,將原來比較單一的教育培訓內容豐富、拓展為“政治理論+業務知識和技能”的“1+1”模式。陽朔縣白沙鎮龍潭門村青年農民高立濤一雙操持農活的粗糙大手在鍵盤上靈活地跳躍著,興奮地說道:“在網上能聽到黨校聘請的老師講述的果樹種養知識,我還能和他對話,有影有音,專家就像坐在自己身旁一樣,一下就沒了距離!” 嘗到網絡教育甜頭的,何止高立濤,還有陽朔縣委黨校一個個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的萬千受益者:想上黨課,通過多媒體就可以聽到專家授課;要學技術,上網就隨時觀看教學節目;遇到難題,輕點鼠標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陽朔縣委黨校發揮網絡優勢,依托“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網”、“信息村鎮網”、“遠程教育點播頻道網”組建網絡學校,以“網絡培訓”創新學習方法,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成為該縣黨校改革試點工作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