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使社會結構發生著改變
網絡的發展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社會結構如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首當其沖的是經濟領域,網絡文化正在革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成為經濟發展的生長點和發動機。網絡影響經濟的方式,是通過網絡化的經濟方式實現的。以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物質資源、資金等項投入,經濟的發展程度取決于這些外延性擴大因素的密集程度,因而屬于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在網絡文化條件下,信息是第一生產要素,信息技術是最為關鍵和必需的生產工具,經濟決策和經濟運行要運用網絡系統以信息化的方式進行,由此而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這方面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指實現整個商務活動的電子化,是指買賣雙方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按照一定的標準所進行的各類商貿活動。在互聯網上,原材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銷售商與消費者可以進行實時互動式溝通,這樣能夠大幅度減少流通環節和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經濟增長。中國的電子商務雖然還遠不如西方國家發達,但其發展勢頭和經濟效益可以用迅猛來概括。2000年時中國網民數只有2000萬戶,2010年猛增到4.75萬戶,增長24倍。根據國際權威的美國IDC報告預測,中國互聯網用戶電子商務的交易額1999年達到1.8億美元,到2010年達到4.5萬億美元。
網絡也在重塑著中國現實的政治版圖。數據表明,中國網民數2010年12月底已經達到4.57億人。網絡媒體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已經躋身于主流媒體的行列。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傳播的互動性,網民不再處于被動的信息接受端,而可以自主地選擇信息,自由地發布信息,參與各種論壇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正因為這個特點,互聯網無可爭辯地成為了信息傳播和輿情匯集的根據地。大家一定知道:在2011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溫總理于2月27日上午來到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訪談間,同網民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在線交流,坦誠回答網民們提出的20個問題,內容涉及物價、教育、就業、反腐敗、退休待遇雙軌制、人民幣匯率、醫改等方面,以真心真情真意回應網民關切,感動了億萬網民,傳遞了中國網絡問政新風。這是一次心貼心的交流,而溫總理這種形式的交流已經是近年來的第三次。
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命題。無論是總書記和總理與網民互動,還是書記省長請網民“拍磚”,無論是網民的意見被官方采納,還是網民被推選為代表委員,無不見證著中國政治文明的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