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學習型黨組織與深化黨性教育的內在統一性
世界政黨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執政地位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只有那些能夠善于學習,能夠適應變化了的形勢的政黨,才有望繼續自己的政治生命。
處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現實中,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等等。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很多的黨員忘記了黨的根本宗旨,不講黨性原則,把自己混同于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黨性,廣義上講是一個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屬性,狹義地說是指共產黨員的黨性,是黨的性質在共產黨員身上的體現。劉少奇同志在《論人的階級性》中說:“共產黨員的黨性鍛煉和修養,是黨員的本質改造”。黨性教育和黨性修養,是黨性問題體現在黨員身上的兩個不同側面。我們黨提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既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同時也是對深化黨性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創建學習型黨組織與深化黨性教育,二者是一脈相承的,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聯系。
這種邏輯聯系表現在:一是目的。學習型政黨以共產黨人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為創建的根本宗旨,而黨性教育,則是通過對黨員的教育使其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更重要的是要達到思想上完全入黨,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二是形式。創建學習型黨組織通過建立共同愿景等五項修煉來實現進步,而黨性教育,是通過自覺學習和堅持不懈地加強黨性修養以及黨內民主生活、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不斷完善自己。三是內容。學習型黨組織的創建本質上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創建共同愿景、強調團隊學習、學后持續創新,而深化黨性教育的根本內容,是堅定信念和宗旨意識、不斷學習和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因此,不論是從目的上、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看,創建學習型黨組織與黨性教育在邏輯上都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尤其從內容上,這種內在邏輯聯系表現得更為充分。下面筆者就從內容這個角度,對二者的內在統一性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一.創建共同愿景是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第一位的任務,而共產主義愿景從來都是共產黨人高揚著的黨性旗幟。
什么是“愿景”?簡言之,愿景就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圖像,是人們永遠為之奮斗希望達到的圖景,概括了未來目標、使命及核心價值。共同愿景是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景象,是在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來自于組織中各成員的共同關切,并創造出眾人是一體的感覺。共同愿景對學習型黨組織是至關重要的,它為創建活動提供了焦點與能量。那么,共產黨的愿景是什么?考察中國共產黨90年血與火的奮斗史,我們會發現一面高揚的旗幟、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黨的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這是1921年黨的“一大”就鮮明地昭示過世人的共產黨人的愿景。正是高舉著這一偉大旗幟,中國共產黨凝聚著越來越多的優秀分子,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愿景的作用,是可以團結人、凝聚人,是一個組織的旗幟和靈魂。組織沒有旗幟、沒有靈魂就成為烏合之眾,就成不了優秀的組織、偉大的組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黨的唯一宗旨,是我們黨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堅持為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就是有黨性;放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就喪失了黨性。革命戰爭時期,環境十分惡劣、條件非常艱苦,生活異常困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戰勝物質條件遠為優越的強大的敵人,就是因為共產黨人有著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就是一種希望和信念的建立,就是一個愿景的落地生根。黨把自身的本質屬性鐫刻在每個黨員的心中,她比任何組織都清晰地描繪了組織的目的、藍圖和路線,使組織的每一個成員對組織的“使命”、“愿景”、“價值觀”都了如指掌,并且把這一切具體化為每一個組織成員的理想和目標,由此產生了不可思議的組織戰斗力和組織凝聚力。可以說,黨的愿景即宗旨意識,就是共產黨人黨性的本質表現。
黨性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黨的綱領、章程和決議對全體黨員都有共同的、普遍的要求和約束力。無論就黨的整體或是黨員個人來說,維護黨性、增強黨性,都不可能一勞永逸。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著重提出要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強調“領導干部作風問題,說到底是黨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黨的世界觀、政治理想和人生理念的集中體現。建設學習型政黨必須從思想源頭上解決學習的精神動力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的方法就是解決宗旨意識強不強的問題,這在內容上與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創建共同愿景系統是殊途同歸的。
二.團隊學習的本質就是深度匯談,而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黨性修養的法寶與之異曲同工。
學習型黨組織強調團隊學習,這是創建活動的又一本質內容。團隊學習不是大家坐在一起學習那么簡單,它有特定的內涵,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的過程。組織通過有效的團體學習,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組織的整體素質,而且還可以不斷地提升組織的價值觀,不停地激發出組織的創造性張力。學習型黨組織雖然是以學習為基本特征,但絕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學習和重視學習。學習型黨組織強調集體的學習、組織的學習、全員的學習,將個人的學習與組織的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更加強調學習的研究性、學習的創新性、學習的實用性,使組織本身具有通過學習獲取自我升級的能力。學習型黨組織不是“學習型”與“黨組織”的機械疊加,而是二者有機融合形成的一種質的飛躍。從學習型黨組織的生成演變來看,其實質是人類自身生存發展觀念的一次深刻變革。建設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黨組織正是這種轉型觀念在政黨及其組織建設中的體現,把“學習型”與“黨組織”有機結合起來。
團隊學習的關鍵是開展深度匯談,也就是在無拘無束的探索中,敞開心扉,揭露思維的不一致性,把應該解決的問題談深談透。有效的深度匯談必須具備一些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所有的參與者必須視彼此為伙伴。第二個條件是必須把你的假設懸掛在面前,把自己的觀點旗幟鮮明地亮出來。你必須說出你的假設,你不說或保留或說假話都不行。深度匯談的精神就是開放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讓人講真話的精神。我們黨的組織內部建設中,也有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即以“談心談話”的溝通,其實質也是一種團隊學習,一種深度匯談。這種談心談話的制度和方式簡單便捷地實現了任何組織都希望達到的建立組織溝通從而提高組織效率的目的。如果用核心競爭力來表述,中國共產黨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內部溝通機制:普遍的談心談話。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沒有進行過系統的理論總結,但實際上中國共產黨早就已經在實踐學習型政黨的理論了。
而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一貫采用的黨性教育的方法,這種方法與深度匯談實質上是異曲同工的。所謂自我批評,是指黨員自覺地按照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責任和義務進行檢查,“自省、自重、自警、自勵”。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個自我檢查、剖析和反思的過程,就是黨員個人內在的肯定與否定的揚棄過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共產黨員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員,處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時代環境,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工作也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缺點錯誤。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錯誤不認識,對缺點不自知,結果小錯鑄成大錯。因此,我們黨歷來強調共產黨內要開展嚴肅認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自我批評也就包含有自我解剖的內容。共產黨員只有經常地進行嚴格的自我解剖,才能及時地洗滌干凈身上政治灰塵,保持自身的純潔性和黨的先進性。由此可知,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與深度匯談在本質上是內在統一的。
三.持續創新是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的落腳點,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實現黨的宗旨意識的創新表現。
學習型黨組織的最終指歸,是持續創新。學習型黨組織中的學習的目的是實現新行為,如果不是這樣,連學習過程的完成都是可懷疑的。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跟“習”是嚴格區分的。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圣吉非常用心地研究了中國的“學”跟“習”兩個字,他后來寫的《第五項修煉實踐篇》中很具體地分析了漢語的“學”、“習”兩字,他說中國人是這么設計“學”的,從繁體字上看,上頭是一個有很多文化知識的大門,把孩子送進去學知識,這就是“學”。“習飛”二字是鳥的兩個翅膀來回翻轉,一只小鳥怎么學會飛?光靠給它講知識是不行的,真要學會飛就得拿出新行為來,張開翅膀去飛,摔下來再飛,不斷練習才能學會。可見“學”是強調學知識,“習”就是要拿出新行為。要使持續創新成主旋律,最關鍵的就是使創新日常化。創新的本質是實踐。學習型黨組織要成功,就要努力使創新的實踐成為組織發展的主旋律,只有這樣,組織才能擁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從黨性教育角度說,實現黨的宗旨是黨性中最根本的一條,但它是具體而不是抽象的,它與發展環境是緊密相聯的,是一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舉個例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本來是要討論經濟工作的,會議的既定議程沒有提到當時已經展開的真理標準討論和黨內外普遍關心的端正黨的思想路線、冤假錯案等問題,對此,許多希望首先解決思想路線是非和重大歷史是非的同志很不滿意。鑒于此,鄧小平在閉幕會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果沒有解放思想這個前提,中國就不會出現“改革開放”的理論創新,也不會在近幾十年的經濟建設中取得重大的成果。要創新,就必須解放思想。這是一種創新實踐,同時也是黨的宗旨與時俱進的創新表現,就是講黨性的表現。
黨性教育與創新實踐是密不可分的。黨性修養本身就是一個實踐過程,必須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改革的實踐中去,大膽創新,不斷探索,才能培養和鍛煉出黨性所要求的時代特征,才能黨性修養問題置于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來解決。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中存在的作風不正問題仍然突出,一些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重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都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在黨性修養和作風上的突出問題。一個共產黨員有無黨性或黨性強弱、好差,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誠于中,形于外”,關起門來“修養”,從來是不成功的,也不是我們共產黨人應有的風格,必須面向創新實踐。胡錦濤同志指出,“在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偉大歷史時刻,全黨同志都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前進、前進、再前進”,學習型黨員干部要充分認識到學習也永無止境,實踐永無止境,創新也永無止境。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無不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創建學習型政黨是如此,深化黨性教育同樣是如此。
綜上所述,創建學習型政黨,是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現實環境下,我們黨作出的應變之策,同時也是我黨發展到現階段對于過去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創建學習型政黨,決不是黨發展過程中的突兀之筆和應景之作,而是建立在對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的深刻理解和歷史脈絡的清醒把握之上的。黨性是一個政黨的本質屬性,也是黨員個人對這種屬性的外在體現。學習型黨組織的創建,從目的到形式,再到內容上,都是與深化黨性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如果說有不同,就是創建學習型政黨的理論吸取了當今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學習型組織”的理論精華,進行了為我所用的黨建改造,體現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發展氣魄,賦予黨性教育更多的時代新內涵。認清創建學習型黨組織與深化黨性教育的內在統一性,將有助于我們的黨建事業更加自覺而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