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大躍進,距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許多年輕人都不大清楚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最近,國務院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這讓我想起培根的那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由此可見,要想實現這一《綱要》,完成育人為本的根本要求,那就應該把“讀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否則,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有“忘本”的可能。
既然如此,那么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呢?最近重讀宋云彬的日記《冷眼紅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看到關于大躍進的兩則軼事:一是有人在鄭州參觀時,講解員指著陳列的七個大雞蛋對大家說,這是一只母雞在一天內下的,現在大躍進,這只母雞每天要下十四個蛋!二是有人去天津農村參觀,回來后對宋云彬說,那里一畝試驗田的糧食產量可以達到十萬斤以上!(528頁)
宋云彬是一位著名的文化人。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文聯主席和文史館館長等職務。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他還參與《二十四史》點校工作,并在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任教。如果有人對他的私人記錄心存疑問的話,那么看看當年的報刊,類似的報道可謂連篇累牘,比比皆是。
比如在1958年9月上旬出版的《學習》雜志上,有一篇《衛星人民公社觀花記》的文章,就更具代表性和權威性。《學習》雜志是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宣傳處主辦的一份半月刊,在《紅旗》雜志(《求是》的前身)創刊之前,它是國內最主要的理論宣傳刊物之一。文章開門見山說:“最近我參加了北京市委組織的參觀團,到河南信陽專區參觀人民公社。在短短的一周中,我們到了河南遂平縣衛星人民公社,信陽縣屬的雞公山人民公社。這里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來這里取寶的人從全國各地象潮水般地涌來,這是人們向往人民公社,向往共產主義的象征。”
緊接著作者興奮地表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昨天還是農民,今天變成了煉鋼煉鐵的能手;昨天還是文盲,今天變成了能文能武的農業專家,當我們走進第四基層公社的工業城時,你會不相信你自己是在農村,這里有煉鋼工廠,有滾珠軸承廠,有水泥廠,有人造棉廠,有化肥廠,有細菌肥料廠,還有他們自己發明創造的農業機械和太陽能灶,以及縫紉工廠、沼氣池等。”
隨后,作者還描述了他在農田里看到(?)的人間“奇跡”:
這里真是百、花齊放,異花滿園。我們在這里看到了南瓜嫁接的紅薯,上面生長南瓜,地下生長紅薯;也看到了辣椒嫁接薄荷,長出了又涼又辣的辣椒;他們還從桑樹上試接了棉花,楊槐上試接了大豆,槐草上試接了稻秧,這些已經都接活了。另外,還有麥茬種的芝麻,預計畝產一千五百斤,結子的紅薯,以及其他品種的紅薯,預計每棵能產二百斤。這些奇跡,是一群破除了迷信的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們開動腦筋的結果,他們在黨的關懷和鼓舞下,迅速地成長為農業專家,他們并不因此而驕傲,而是非常謙虛地向所有去參觀的人們請教,力爭前進再前進……
1958年的大躍進以及由此引發的“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新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災難。它不僅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環境和歷史文物,還造成人類歷史上最嚴重饑荒,餓死了兩千萬人以上。近年來,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圖書出版,都彌漫著一種厚古薄今的風氣。比如最近熱播的《萬歷首輔張居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相比之下,關于上世紀50年代的許多事情,包括土改、鎮反、肅反、三反、五反、反右、和大躍進、人民公社等一系列政治運動,卻很少有人提及。于是我擔心,長此下去,《綱要》中提出的“育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如何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