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他更是獨自走上了美國國會的審判席。眾多議員一遍又一遍地質問海沃德,BP是否是為了節省成本而在生產程序上偷工減料。而愛打“太極”的海沃德則始終以“需要等待調查完成后才能下結論”來加以搪塞。
不過,且不說作為一個CEO無法回答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否合理,只要翻翻BP的歷史也能發現,這實在不是一個需要等待調查結果才可以獲得的答案。
災難締造者
如果沒有4月20日墨西哥灣上空那一聲巨響,2005年3月23日仍是BP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當天下午,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屬于BP的得克薩斯城市煉油廠發生爆炸,造成15人死亡、170人受傷。
事故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生產人員在報警器響后沒有立刻啟動有關防御措施,而老化的報警裝備隨后沒能進行更強有力的反應。
可以被載入BP歷史的災難性事件還有發生于2006年3月的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油田泄漏事件。
事件給BP帶來的直接損失高達20多億美元。調查結果顯示,油管已運行多年并有多處被腐蝕而致漏油。
2007年,海沃德的前任布朗黯然告別BP,這位幾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曾經帶領BP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跨入到全球能源巨頭的行列,卻在最后的任期內晚節不保。一系列的事故掩蓋了布朗過往的光輝,他被視為一個疏于管理、組織渙散、終釀大禍的企業領導。
言行不一的CEO
在布朗時代,BP的績效管理體系中就有一個節約成本的指標。各部門為了達到指標,就會從各方面壓縮成本,如拖延更新設備的時間。
在接替布朗之前,海沃德曾尖銳地批評過布朗的“少花錢多辦事”政策。他認為,這在某些情況下并沒有問題,但如果以此作為目標,就會釀成大禍。他還以得克薩斯州爆炸案為例指出,該油田已發生過2起大的安全事故,而BP接手后又發生過3起小事故,但這些卻未被重視,該換的設施沒有換,該建的設施沒有建,最終釀成大禍。
奇怪的是,上任后的海沃德似乎得了詭異的健忘癥,以往質疑BP節約成本戰略的他省起錢來更是毫不含糊。
根據美國調查人員獲得的一份內部資料,BP的決策層在選擇“深水地平線”(發生事故的鉆井平臺)油井套管時選用了安全性差但造價便宜700萬美元的設計方案。盡管早在2009年就有多名工程師曾向企業管理層提交報告,認為這款金屬套管可能在高壓下“崩潰”,公司管理層對此卻沒有反應。
作為漏油最后一道防線的“防噴閥”,此前至少3次泄漏液體。
2010年3月,BP曾向美國報告了1起泄漏事故,稱鉆井可能有“失控”風險。而隨后,BP又如往常般工作。
6月17日,面對美國國會議員的“數落”,海沃德一概以“不知情”作答,他甚至辯稱,自己沒有參與過出事油田的決策,不過,這卻更加暴露出BP內部管理的混亂不堪。
內控的效益
看起來,我們又回到了一個老話題。
在記憶中“百度”,我們可以迅速找到一連串名字,巴林銀行、世通、中航油、雷曼……這些公司都曾跌倒在同一個地方——內控漏洞。
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企業總要在成本上下功夫,而內控建設則不可能不花費成本。從表面看來,這項“燒錢工程”似乎無法帶來看得見的效益,因此,盡管表面附和,很多企業對其并非真心重視。
事故發生后,BP承認,它“沒有遏止深水石油泄漏的設備”,此前,他們一直認為,在美國進行深海鉆探,幾乎不可能發生事故。
想一想這個措詞:幾乎不可能!在如潮的罵聲中,海沃德或許會笑著反擊:你會為了0.1%的可能性費腦筋嗎?可是,為什么不能呢?做一個心理假設吧,你能否承受這0.1%的概率所帶來的最壞后果呢?最壞的結果是什么?看起來,此前的一系列事故不僅沒有警醒BP,反而讓BP變得盲目樂觀——最壞不過就是賠錢,這對BP而言不算什么。
可是,現實卻給了它最殘酷的一擊。跟隨著墨西哥灣奔涌而出的原油,轉眼間,BP已來到了破產的邊緣。
這才是最壞的結果。只有當這種結果發生,才能反襯出內控的最大效益——盡管不能直接創造利潤,卻能保持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
對于企業而言,后者難道不是更為重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