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來講,培訓是自身新陳代謝、不斷發展的催化劑和必由之路。培訓的主體是人,每個受訓者對培訓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什么樣的培訓更能符合受訓者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培訓“以人為本”,從而使培訓更有效果,是從事培訓管理者長期以來探討的問題和難題。
首先,作為培訓來講,主要是通過公司的發展戰略,結合員工個人發展需求,進行相關理念、文化、技能技術等方面的教育訓練。這些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如果連這些都沒有搞清楚,這個企業的生存就會難以為繼。公司步入正軌之后,公司需要對各部門、各崗位人員進行能夠勝任崗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崗位任職資格培訓。
在這一過程中,心理學如何體現,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利用心理學來指導我們的培訓工作,在開展培訓工作的時候,這時候我們不但要考慮公司的需要,這是主要矛盾,同時我們也要考慮次要矛盾,那就是員工的需求。我們如何通過研究各類群體的心理,來具體安排我們的培訓計劃和課程。
比如20-30歲年齡的人群,我們在安排培訓課程時,主要從如何增強其工作能力和增加其工作技能、工作經驗方面進行考慮;30-40歲年齡的人群,我們主要是從如何拓寬其工作思路和增加其工作知識方面進行考慮;40歲后年齡的人群,我們主要是從如何接受新的事物和方法方面即理念方面進行考慮,這是根據人的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方面進行考慮的,這在心理學上主要體現在認知論取向。
其次,在實際培訓工作中,對受訓者的心理狀態我們也要充分了解。只有認識到他來受訓的目的,我們的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是培訓管理工作中的培訓需求調查部分,同時也是作為專業培訓講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除了我們對成年人學習的特點或者說是學習的心態,我們還要對學員的職業、崗位、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進行了解、分析,這些對于我們準備什么樣的培訓內容有著基本的指導意義。
在培訓過程中,我們還要從學員的表現來具體分析學員當時的心理狀態,我們要避免他們中間發生心理學上的鯰魚效應,否則我們的培訓工作很難開展下去。當然從另一方面講,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他們中間發生的這種效應,來促進我們的培訓工作。
再次,培訓工作特別需要領導的支持,但是培訓工作也有其特殊性,比如其效用的滯后性,這一點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其具有這方面的特性,使得我們培訓管理人員在尋求領導支持的時候就顯得底氣不足,我們如何轉變這一局面?另外,很多企業的領導認為培訓是萬能的,沒有培訓解決不了的問題,這種看法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
培訓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從整個人力資源管理來看,人力資源是做人的工作,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溝通的過程,培訓同樣是溝通。在工作中如何同別人做好溝通,我們首先要充分了解每個人的需求,也就是他的心理狀態,我們才能采取對癥下藥的培訓,才能使培訓起到預想的效果,這樣培訓工作才能體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