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肯錫工作多年,許多跨國公司傳統觀念總認為,價格低廉是中國產品的唯一優勢。但事實上,經過多方面渠道的調查分析:本人認為,中國企業的真正優勢在于不析成立的航空斷推動成本創新。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創新并不總是意味著實現技術上的突破,而是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并實現物有所值。一旦中國成本創新企業在中低端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它們將更加積極地加強建設并不斷向前推進。
前不久, 和飛利浦公司CEO萬豪敦先生交談,這位在關鍵時刻助力一家大公司轉型的荷蘭人32歲就開始擔任首席執行官司職位,曾經掌握航空娛樂業務部門。在談到管理經驗時,他幾次提到一種外部傾聽和學習的心態。在他看來,創新不只來自跨國公司總部,更來自于貼近當地市場需求的本地開放創新。我說,如果跨國認為可以單純依靠技術創新與中國挑戰者進行競爭,那么則很有可能大失所望。眾所周知,飛利浦的技術是世界第一流的,然而中端市場的崛起(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已經使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中端市場的消費者正迫切需要“優質”的產品。此類產品強調的是價格競爭力和足夠多的功能,而不是量身定制和最先進的技術。
中國有其與生俱來的本土優勢,他們積極創建產品并培養研發、制造、分銷和品牌管理能力,培養挑戰老牌企業的能力,以與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直接展開競爭。例如: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和徐工集團等中國建筑企業通過收購歐洲競爭對手來獲得技術和市場準入。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收購沃而沃就充分體現了這一戰略思想。
雖然中國企業擁有本土市場優勢,政府支持、研發能力、全球化運營以及低成本地位等追趕能力,但為了與全球領先企業展開直接競爭,還必須克服一系列追趕壁壘,包括技術壁壘,市場準入壁壘以及低成本并非總是很大優勢等。我相信,我們的挑戰者企業雖然在過去已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依然應該任重而道遠,能夠繼續保持自身優勢并積極克服追趕壁壘,早日實現以習總書記為代表提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