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到了一個轉折點:要么陷入低利潤、低競爭力,隨時可能被市場淘汰;要么正視生存危機,下決心建立高贏利、持續贏利的一流企業商業模式!
1.1企業成本越來越高
2012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和人力資源研究所牽頭組織的《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稱,選擇“人工成本上升”的企業經營者占75.3%,連續三年排在所有選項的第一位。
2013年,英國主要基金管理者—天利投資的基金經理稱,中國企業成本持續上升削弱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企業成本持續上漲,利潤率明顯下滑,情況令人擔憂,部分行業的競爭力下降,市場占有率更被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所搶占。
2014年《中國證券報》發表文章認為:利率市場化,會推動中國金融機構負債成本上升,并將在貨幣政策穩健偏緊和融資供求關系相對偏緊的條件下,推動銀行貸款利率水平上升,從而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
從2013年信貸市場運營數據來看,年末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比年初上升0.42個百分點;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則上升3.66個百分點。
從銀行業動向來看,2014年上浮比例會大幅上升。從社會融資全口徑看,信托、委托等渠道融資利率超過10%的狀況比比皆是,15%左右也是常態。
近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投資額一直呈現穩定上升趨勢。
2004-2008年,環境保護的年投資額分別為1908.6億元、2388.0億元、2566.0億元、3387.3億元和4490.3億元,占同期GDP比重分別為1.19%、1.30%、1.22%、1.36%和1.49%。換句話說,我國在環境保護的投入一直在增加。
根據國際經驗,當治理環境污染的投資占GDP的比例達到1.0%-1.5%時,可以控制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當該比例達到2.0%-3.0%時,環境質量可有所改善。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們的環保投入還只是處于控制污染惡化階段,環境質量改善的程度還遠遠不夠。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大環保資金投入。
但是,中國企業面臨的難題在于:
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的家底并不厚,在當下企業急需把更多的錢花在其他領域。企業一旦在環保方面投的錢多了,就會減少研發、銷售、品牌方面的支出,這些支出對企業來說比環保更為重要。
1.2贏得客戶越來越難
過去十年,中國市場一直延續了供過于求的局面。早在2004年,中國商務部就發布了“供過于求”的調查報告:中國國內市場70%以上的商品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特別是與居民日常生活消費關系密切的工業品供過于求的比重仍高達84%。從總體上看,一些行業投資的過快增長,產能迅速增加,社會供給能力在短時間內超過需求增長,從而形成產能的大量過剩,導致這些產品供過于求。
十年后的今天,綜合考慮到產品的價格、質量、服務,可以說,伴隨市場上各類商品的極大豐富,中國市場上幾乎100%的商品都供過于求了。因此,今天的市場,是消費者和客戶在挑選企業,因此企業如果在價格、質量、服務和宣傳等任何一個方面比不過競爭對手,就會失去客戶和生意。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如何將產品和服務推廣給目標客戶?如何維護和提升實體店的業績?如何成為贏利的電商?如何滿在信息過剩中脫穎而出?這些都是難題。
廣告媒體越來越多樣化,潛在的客戶很可能一邊在網上看新聞,一邊通過網絡電臺聽節目,一邊用即時通訊軟件和朋友聊天,還要時不時被彈出的廣告窗口打擾……加上大量自媒體的出現,大眾傳媒市場正在瓦解成一個一個“碎片”市場。從營銷的角度來說,碎片化的趨勢導致市場過度細分,廣告成本過高。
如何從面目模糊的龐大社會大眾的總體中,分出清晰的有個性特征的小族群來?如何將有著同一價值追求、生活模式與文化特征的眾多個體,以某種傳播手段和渠道平臺聚合到一起?
由于賣方市場的產品供應極大豐富,在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產品供應商與消費者的互動更加頻繁,導致顧客越來越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選擇個性化產品。在碎片化營銷時代,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已經不再是什么核心競爭優勢,便利性對顧客購買行為的影響日漸嚴重。
依靠單一渠道或專屬渠道來銷售產品,那是傳統的營銷手段。碎片化時代呼喚渠道創新、渠道組合、線下渠道和在線渠道的呼應。
企業擁有的關鍵資源,對內來說是自有技術;對外來說是忠誠客戶群。
但是,由于企業的管理混亂,也由于企業外部競爭對手的不斷進步,導致寶貴的老客戶的流失(流失到競爭對手那里)。
導致客戶流失的企業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1.企業內部員工流動率高。大多數情況下,員工們離職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很好的對待,沒有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員工的流失,直接導致客戶流失,因為客戶就是喜歡長期跟固定的人打交道。
2.客戶管理混亂,客戶政策不公平。為新客戶提供折扣或獎勵通常是必要的。但是,現有的客戶可能很快抱怨:他們的忠誠沒有得到獎勵的事實。要用心維護好已有的老客戶,因為他們不但會重復購買,而且會轉介紹其他人。
3.產品種類過多,不同的產品之間缺乏強勁的相關性。企業應當把品牌和少數產品聯系起來。少就是多,產品種類越少,賣的就越多。
4.太過于關注價格。成為低成本的供應商是一個競爭優勢,但更重要是要提供最佳的價值,因為客戶價值是可以不斷創造出來的。
5.不講誠信。堅持兌現你對客戶的承諾,這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如果客戶遇到了問題,要授權每個員工:就像對待你的母親,立刻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1.3缺乏持續購買的忠誠客戶群
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已經困擾中國企業很久了,到現在,服務的同質化現象又嚴峻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令我們的企業經營者們困惑不已。更令人擔憂的是,服務的同質化現象已不再是什么個別的案例,而已明顯地成為有目共睹的現象了。比如,產品的售后維修、回訪及服務熱線的設立等,基本上是在常規化的范疇之內,與競爭者相比較,缺乏特色,又沒有創新。
企業的發展,依賴的是產品的特色和服務的特色間的良性互動,產品的特色是基礎,服務的特色是策略,兩者間的有效結合,才能創造出滿意的市場效益。
企業要注重服務的人性化與專業化,建立嚴格的培訓機制,在對服務人員進行深度培訓,以企業自身的優勢為基礎,實現服務的專業化、規范化、顧問化。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實現高速增長,歸根到底源于中國人的勤奮、智慧和節儉。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正是以中華民族的這些優秀品質為基礎,依靠人口多的中國市場,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國家經濟實現了迅速崛起。
同時,我們大規模地吸引和利用了國外的資金和技術,與勤勉、智慧又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便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物美價廉而極富國際競爭力的各種商品,既滿足國內需求,更使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中國人的節儉品格也得到了盡情發揮,人們將不多的收入省吃儉用,盡力儲蓄創業,又使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力量。
但是,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人工工資的快速上升,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中國企業要進一步發展,怎么辦?惟有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的最重要、最基本途徑。
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也是技術創新,甚至是一條捷徑。但這只是追趕,而不是超越,要實現自主經營,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技術創新。核心技術、重大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即使是一般技術,也只能跟在別人后頭。
據測算,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足百分之三十,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水平。
我國對外國技術依賴度超過百分之五十。而美國與日本還不到百分之五。
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3/4的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只有營業收入的1%左右。而國際經驗認為,企業的研發費用占其銷售額的2%,企業才能基本生存,當達到5%以上時,才具有競爭力。
誰貼近了用戶,誰最終就會贏的客戶。誰忽略了用戶的體驗,就一定會失敗。良好的用戶體驗才能提高購買轉化率,才能讓用戶更多的光顧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不是光靠著廣告來吸引用戶的光顧,而是靠我們產品和服務本身帶給客戶的滿意體驗來吸引他們。
用戶體驗,強調的是卓越的客戶服務和產品價值。用戶體驗是圍繞產品的一整套體驗,包括設計、制作、生產、營銷、售后服務、技術支持等各個環節。
用戶體驗,要滿足用戶和客戶的好奇心、學習能力、競爭心理、便利性、節省時間、動手的樂趣、感情關注、多種選擇、美感、趣味和喜感。
再就是,要關注和研究消費心理。例如,研究結果顯示,強調‘時間”的廣告不僅吸引更多顧客,顧客愿意支付的價錢也要高得多,顧客也會更加享受產品之樂。而強調“金錢”的廣告,讓消費者更偏重于產品成本的不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