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企業文化建設,源于企業發展、員工成長的需要。
首先是:良好的企業文化有助于吸引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其價值遠遠超出物質資源與信息資源。尤其在這個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科技文明一日千里的時代,人是唯一能從無到有,具有主動創造性的資源。廠房、設備、資金、信息、技術都只是人的工具而已,經營企業的實質,是通過產品去同廣大消費者進行持續充分互動,幫助顧客解決問題的一種活動。如多福居人通過蛋糕與面包去滿足顧客的生理和情感需要,倡導一種美味與快樂的生活理念。
優秀的企業文化通常具有磁石一樣的性能,能吸引那些有夢想,有激情,注重成長而非眼前利益的人才加盟。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們通常誤以為人才是招聘來的,實質上人才是靠吸引過來的。因為公司的外在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認可度,包含他所倡導的一種精神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能打動多少人,企業就能吸引多少價值相近的人才加入。企業文化在某程度上就是企業一面獨特的旗幟,旗幟是否搶眼與鮮艷,就在于你是否認真去設計與修飾了她。
其次,企業文化能夠積攢人氣。企業文化是一個外樹形象,內強素質的系統工程。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員工關系的好壞深受企業氛圍的影響。一個整潔、亮麗、高效、快樂、和諧的工作或營業環境,有助于員工的身心健康,其背后一定是有著積極明確的共同使命與價值觀在支撐。一個懂得互助關愛的企業,一定有著超強的人氣。并且持續由內而外,去吸引與積攢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加入。
然后,企業文化能凝聚人心。中國人自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也比較不相信神靈,被世人公認是不缺智慧的人種,每個人的主意很多,想法很多,但是小農意識卻根深蒂固,在這個抱團打天的時代,懂得合作的人才可能成長更快,贏得更多。共同愿景與明確的目標就能鎖定浮躁的心性,實現能量的聚焦。好比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如果能借助一枚聚光的凸鏡,則能燒死一只螞蟻或點燃一團大火。佛家講:人性本來俱足——每個人已經擁有獲得成功與快樂的所有資源。人之所以平庸不是他缺乏資源,從根本上講是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難怪大師感嘆說:“目標就是人生的全部,其余的只是目標的注解。”
或許有老板,甚至管理者感嘆說:“企業文化是好呀,問題在于這是個長遠工程,一時半會不出成效,屬于務虛工程,我們企業是要求經濟效益的,要實干才行。”是的,說得一點也不錯。一般企業提起企業文化建設,在心底層面有點不耐煩,我想問:這能否算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呢?!我們企業需要賺錢,試問:人活著需要吃飯,吃飯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是否僅僅為了吃飯呢?!顯然,企業需要賺錢,但若能找出除了賺錢之外所追求的東西,才是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而那個根本原因就是企業的使命或者宗旨。
因此,建設企業文化的目的,就是因為需要。不單是我們企業迫切需要厘清“我是誰?我為誰?我如何做?”這三大核心問題,縱觀世界上成功的優秀企業,莫不是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征的。建設好我們的企業文化,有助于企業目標的達成,愿景的達成。
而對于我們員工個人而言,也唯有厘清“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將去向何處?”這三大會問題。經由我們共同的探索、交流、分享,對企業的本質、管理的方法、人生的意義有個更全面更客觀的認知。進而幫助于我們活出真我的風采和實現更大的價值。
如果說:校園曾是我們吸收知識的地方,那么,企業才是我們更加貼近和實現夢想的舞臺。老板最大的貢獻在于:為我們提供平臺,但無法給我們未來。而透過企業文化的建設,學習型組織的營造,又為我們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助力與機會。
尤其是在這個充滿競爭、機會稍縱即逝的時代中,企業不發展,老板就得下課;員工不學習不成長,就會成為企業的累贅、家人的包袱、社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