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企業文化“是什么”,“為什么”之后,企業文化如何建?似乎并不重要,也似乎無從談起。一切需從實際出發,即企業的發展時間、成長階段、管理水平、員工素質、行業特征等,這些都將影響企業文化如何建的問題。但無論影響因素有多少,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不變的,即所有企業的文化建設應圍繞理念共識化、行為規范化、視覺一體化三項基本原則進行。
在企業文化建設的話題中,不可避免要談到企業的形象識別系統,二者既密切聯系,也各有差異。二者不可混為一談,簡單地說:前者注重于人的精神與價值觀的培育,后者側重于視覺上的識別,追求一種獨特的公眾印象。前后重在觀念的改善與行為的突破,后者側重于環境氛圍的塑造來影響和改善人的思想與行為。
參照成熟的企業文化識別系統內容,企業文化體系(CI)分為理念體系(MI)、行為體系(BI)和視覺體系(VI)三個組成部份。
一、理念體系通常主要包含以下五點內容:
企業使命—公司存在的根本理由,員工進取的精神動力(動機)
企業愿景—公司希望達到的目標,員工憧憬的美好藍圖(定位)
核心價值觀—制定制度的原則依據,衡量行為的基本準則(原則)
企業精神—企業弘揚的群體意識,實現愿景的精神狀態(作風)
溝通口號—經營理念的精煉總結,廣泛傳播的核心主張(承諾)
二、行為體系:建立在理念體系基礎上,用以規范企業內部行為,管理、教育企業員工的一切活動,通過所有員工的行為活動得以表達,使其成為企業傳播之手,視之可見、觸之可感。
行為體系對內以教育訓練、溝通活動為主,對外以公益活動為主,界定出企業和員工需著力留給外界的一種什么樣的總體感覺和印象,并以此為準則規范企業和員工的言行舉止,灌輸企業的理念系統,體現企業的個性和文化,塑造企業動態的、良好的外在形象。
行為體系主要分為行為準則和商務禮儀兩個部份。
行為準則的建立緊緊圍繞著理念系統,使企業所倡導的企業理念,通過員工的行動表現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是企業員工在言論、行動等方面所依據的原則。
商務禮儀能最直觀地體現企業員工的品牌形象,屬于企業行為識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務禮儀規范設計應遵從國際標準和國內通行的商務慣例,注重其實用性和適宜性,用以對外界體現本企業員工的精神風貌。
三、視覺體系以企業理念系統為中心,借助企業的標志、名稱字體、標準色系、輔助圖案等基礎設計系統,并將之全面應用到企業所有的可視系統中,使理念視覺化,達到統一、美觀、易于識別的靜態的形象效果。
總之,無論企業的愿景如何誘人,精神理念如何高尚,形象視覺體系如何具有感召力,但唯有通過全體員工的行動才能得以落地,并養成習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那么,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依照員工的不同層次,在思想與行為上各有哪些要求?企業文化建設專家們提煉出了幾個關鍵詞,以供多福居同仁參考:
1、 對于領導層要:站得高;容得下;行得正;用得準。
1) 站得高指的是:規劃戰略:對經營方向有清晰的把握,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制定中短期的發展規劃。洞悉市場:了解各地市場現狀和主要競爭對手的行動,掌握市場先機。搶抓機遇:預見環境發展趨勢對企業的影響,抓住機遇,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2) 容得下是指:開放心態:對新方法和意見采取開放的態度,鼓勵下屬表達不同意見,支持其創新地進行工作。寬容態度:對失敗或失誤采取寬容的態度,鼓勵他人不斷嘗試新的工作方法。鼓勵分享:倡導分享經驗,鼓勵從失敗中學習新的工作方法。
3) 行得正是指:公正務實:公正、守法、務實地開展各項工作。承擔責任:及時決策并對自己做出的決策負責。遵守承諾:兌現自己做出的承諾。
4) 用得準是指:任用賢能:發現和甄選符合企業價值觀的人才,營造“能者任,賢者進”的氛圍。鼓勵他人:能看到他人優點,并鼓勵他人利用自身優勢完成更高目標。指導他人:對他人的工作提供指導,給出恰當的工作方法和建議。
2、 對于管理層要:能執行,樂分享,善用人,愿配合。
1) 能執行是指:思路清晰:要準確領會上級意圖,分清輕重緩急。任務明晰:清晰地傳達工作目標和任務;工作指令前后一致,避免朝令夕改。控制有力:對重點工作和關鍵點要非常清楚,通過監控和跟進,保證工作進展順利。
2) 樂分享是指:開放心態:虛心聽取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改進自己的工作。分享觀點:面對壓力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分享經驗:鼓勵并倡導知識、經驗、信息的分享。
3) 善用人是指:公正評價:能夠公平、公正地對員工進行業績和能力評價,真實全面反映成績和不足。合理授權:減少自己的事務性工作量,培養下屬獨立承擔工作的能力。用人所長:合理分工,發揮每個員工的特長。
4) 愿配合是指:積極溝通:與上下級和其他部門相關人員保持順暢的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合作關系。支持服務:以服務客戶的心態和標準為其他部門提供服務。協作配合:認真完成協作工作,不推托、不敷衍,有強烈補臺意識和行為。
3、 對于技術層要:重嚴謹;勇創新;深鉆研;廣交流。
4、 對于操作層要:多學習;多協作;多參與;多提升。
以上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與基本內容。結合我們食品行業特征,我們知道:我們的上帝——消費者最關切的莫過于食品的安全與食品的品質,我們常常感嘆無法去控制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我們也無法改變現有的條件與設備,甚至我們無法改變很多環境與他人的諸多因素,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透過自我心態的改善,樹立客戶意識、感恩意識,我們發現,無論產品品質、環境還是事情都會慢慢變好。
企業文化建設,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方法。有些企業別出心裁,(比如國內著名的方太廚具)將學習傳統文化引入企業,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文化文化,如果沒有傳承,不從老祖宗那兒尋找智慧與源泉,所有的文化都是無根之本,無源之水;換言之,沒有歷史就沒有文化,沒有傳承就無所謂創新。我們多福居3月27日派出十數位店長出去學習,并將學習《弟子規》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項目進行推廣,通過征文、背誦比賽、舉辦沙龍等方式,倡導“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已”的理念,是全體同仁的福氣,值得嘗試與期盼。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奇。如果說《論語》是一部值得知識人反復學習的案頭書,那么《弟子規》則是絕大多數員工受用一生的成長手冊。
在企業管理中,許多管理者極力提倡德魯克的管理思想與方法。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的德魯克,在管理領域可謂登峰造極,令人仰慕,值得推崇。而在我看來,他自始至終倡導的一種精神便是自我管理,與《弟子規》的德行教育一脈相承。“管理的重點不在于管理別人,而是先做好自己”。“讓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管理的形式是通過團隊去完成工作”。“真正的個人權力都應該建立在自我管理的基礎之上”。他甚至于提出:管理者是指那些富有工作成效的人,(跟職務關系不大),即使身為普通員工只要他工作富有成效,都是一位管理者。而這些思想跟儒家思想的啟蒙讀本《弟子規》完全一致。而且我要說的是:所有的管理理論都側重于探索人們如何作的技術,即大部份停留在方法的層面。而能有效改善人們觀念,激發意愿的好書卻為數不多。而眾所周知:工作方法、管理方法是無窮無盡的,而且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是會不斷變化的。而如果能深刻影響人們行為動機和工作意愿的而且簡單易行的書籍莫過于《弟子規》了,這也是國內許多優秀企業將《弟子規》導入企業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無論專家學者們如何把企業文化建設說得玄之又玄,我們多福居人就從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開始吧。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學會了如何做人,懂得對人感恩,對物珍惜,對已克制,培養敬業愛崗的精神,透過身體力行,養成習慣,無論我們現在如何,身在何處,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的明天都必將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