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
五)是否有各地分支機構?或者計劃開設?
簽了全國,占了那么大的地,就要做那么大的事,可是,人呢?很對廠家把責任全部推給經銷商,在人力資源上控制人數,或者,只安排一個人負責跟進協調,這樣怎能把市場做好?服務不細致,市場活動那么多?問題得不到處理,這樣的合同簽了全國只能拖累自己,一定做不好。
操作大賣場,能進場是個問題,進了之后是另一個問題,進場只完成了10%的工作,90%的工作是維護,因為,進了場并不等于就能自然銷售了。維護一個地區和維護全國,無論是工作量還是資源耗費,完全是兩碼事;
簽了全國合同,就要把貨送到全國,還得準時,否則,KA是要罰款的,比如促銷,也是一樣,發布了政策,就得做,虧了也得做,否則一樣要罰款。
許多賣場管理很亂,總部與分區的執行力有很大問題,上令下不通,在總部談好的,在分區不一定管用,分區要么不執行,要么開出一大堆條件,維護成本昂高。像家樂福,供應商都苦于總部和分區的關系問題,很多時候在門店支付二次條件。
服務是KA取得業績的根本,要求每家門店都得有專人跟進,拜訪頻率不得少于一周一次,不得出現商品無人管理、整理的局面。與KA合作保證有三個層面的對接:全國對接、分區對接和門店對接,并分配到具體的人員身上,之后把聯絡表分發給KA,讓他們知道有專業的團隊在服務大賣場。
六)團隊操作KA的素質和專業夠嗎?
KA的作業難度跟傳統渠道、封閉渠道是有很大區別的,觀念、技術、策略的能力高低決定著合作效果,可以講,操作KA的重要性大過客情,即使有好的客情關系,但是沒能力操作,客情關系好也解決不了問題,大賣場的指令執行非常統一,而且很嚴格,如果廠家在對接過程中出現層次不一的情況,就會發生障礙,影響合作效果。
七)費用漏洞怎么管理?
KA賣場的費用五花八門,很多企業都頭疼,如果不投入,業務就不好推進,如果投入了,則發現很難控制,隱形費用很多,甚至出現費用“倒掛”現象。如果說,管理一家還能湊合,那么,當你簽了全國管理幾十上百家門店后,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太龐大的工程,防不勝防,根本杜絕不了。
江湖上傳言:做大賣場,就得用錢去砸,可是,有多少企業有錢去砸?能砸的起嗎?因為費用太多,門店太多,也不排除有員工趁機渾水摸魚,甚至在團隊和企業內部形成潛規則,使得KA團隊陷入極不健康的境地,輕則影響與大賣場的合作,重則影響公司,拖垮公司。
八)如何評價合同條件?
很多人以為簽了全國合同,可以打包批發進場,占到便宜,其實不然,合同條件高不高,不能孤立地來看,而是看營業額的,同樣是100萬的費用,如果銷售額是5000萬,那么費用比是2%,如果銷售額只有1000萬呢,那么費用比就是10%,漲了5倍。所以,看合同條件,應看系統的綜合考量,除了控制合同條件中的條款數字,還要有做業績的辦法和策略,只有認真測評了,控制能力加強,才能放手去投入。
綜上所述,在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簽全國合同沒有現實意義,因此,分區推進模式更適合企業靈活推進市場,就像新產品上市一樣,先做好區域市場,然后慢慢總結,再推廣;分區推進模式盡管周期會長些,瑣碎點,但是可控制、可調整,等基礎具備了,再做全國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