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計算過來,2008年中小企業最大的問題是融資難,2009年則遭遇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面臨用工荒,而今年則更是升級成多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對中小企業來說,如果2009年是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是最復雜的一年,那么2011年則是最糾結的一年,2011年的冬天比08年更寒冷,更具有挑戰性,當然原本不重視經營管理的企業,也將會被洗牌淘汰出局。
從今年4月份開始,有個別企業主跑路,再到7、8、9、10月份批次企業主跑路的現場持續發生,有關溫州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眾多企業主紛紛“跑路”的傳聞不絕于耳。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風向標,溫州模式被全國多地追逐和仿效,因此,溫州中小企業眼下的生存狀況備受關注,溫州老板的“跑路潮”牽動人心,雖然在10月份已有幾名企業主回到自己公司,進行重組,再者就是政府出面救市,近期中小企業的狀況才得到暫時的穩定。
被國內眾人一致公認的中國式猶太人——溫州企業主們,也曾一度輝煌甚至創造奇跡的溫州中小企業,眼下正遭遇史上最困難的時刻。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特別是資金供給緊張和融資成本快速上漲,使得 許多中小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同時,中小企業自身長期以來存在的經營管理、產業結構及融資難等問題更加突顯出來。隨著人工漲、匯率漲、原材料價格漲等現狀, 使得企業主們遭受到了巨大壓力。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多重擠壓下的中小企業該如何求生存,謀發展?
筆者有一學生是在溫州宜信信貸做客戶經理,帶來了不少的溫州企業主到筆者公司溝通交流中發現,“老師如要問我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那就是資金。不少企業主都這樣無奈地嘆息。事實上,筆者與對方詮釋說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資金的問題,我們有沒有進一步分析與探討,一切皆有原因,企業要想健康發展,就得做好戰略決策,對當前政策作出相關的分析與了解,而不能只顧求做大,不管做穩、做強而盲目多元化投資,當然我們也在在《中國新時代》雜志上看到的國內多家中小企業中,遭遇資金困境是最顯而易見的。隨著人工漲、匯率漲、原材料價格漲等現狀,使得企業主們遭受到了巨大壓力。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多重擠壓下的中小企業該如何求生存,謀發展?
內憂外患
我們在市場中了解后,在與溫州企業主們溝通后知道,并在《中國新時代》雜志中發現,原材料及用工成本大幅上漲,是導致企業遭遇資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當前,國內經濟氣候尚未回暖,原材料價格卻漲勢逼人,這對中小企業的壓力顯然大增。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也給中小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2011年以來,制造業中小企業平均基本工資在2500-3000元/月,同比上漲了20%以上。原材料成本也上漲了一倍多,再加上運輸成本等同步大幅提高都需要大量投入,利潤空間受到很大影響。以往大多企業大多比較重視訂單數量,貨款都是以季度或年度結算。今年,大部分企業開始對貨款催得較緊,簽訂合同時也將付款期限由原來的三四個月縮短為一兩個月,更有企業對新客戶采取“貨到付款”的策略。
被迫轉型
通過我們對《中國新時代》雜志中了解到,目前溫州的中小企業中,生存狀況比較好的只占部分,很多企業都在微利中勉強生存,少數企業已停產或倒閉,還有部分也是半停產狀態。一些相對較好的中小企業,會轉向投資其他產業。生存不好的企業,就干脆關掉。“現在觀念都變了,如果在以前,溫州人很怕企業關門,因為自家企業倒閉會在親戚朋友面前丟面子,被周圍人笑話。但現在卻相反了,朋友都會說,干脆關門別做了,不賺錢不如轉投另外產業。”
據了解,這樣的想法早就成了很多溫州中小企業的實際行動,大量資本脫離制造業,參與炒項目或炒樓等行動。留下來堅守的企業也在逐漸轉型,一些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向政府要地,然后在征地上蓋廠房出租。一畝地政府批下來的價格大大低于市場價格,企業蓋上幾層樓后,只留下很少的面積維持生產,其他則高價出租,幾千平 方米的廠房一年就能回本。這樣的企業用租金支出生產成本,養活員工,實際上已演變成了房地產企業。
持續低迷
在“制造業之都”溫州,部分行業增長已進入持續低迷狀態。傳統制造業中小企業日益艱難,使得企業家信心下降。總體來說,市場需求還是有的,但鑒于成本上漲,企業利潤太薄,許多企業開始意識到“做大還不如做小”。拿我們老師在輔導中的企業來說,目前市場訂單沒有明顯減少,而成本卻在高漲,導致企業利潤減少,運行困難。
融資難題
《中國新時代》通過對融資需求的了解發現,融資并不只用于企業擴大生產,不同的產銷環節都面臨著融資的難題,也會造成整個環節的資金流動出現障礙。企業的融資目前主要用于采購原材料及補充流動資金兩大方面。
企業遭遇融資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欠缺政策扶持,還是金融支持體系存在問題?是外部環境欠佳,還是企業內部原因?企業融資需求的缺口主要在哪些方面?
國家收緊銀根,使原來融資就很困難的中小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不得已,中小企業只有依靠民間借貸,融資成本大幅攀升。然而,單純依靠融資是否就可以從 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的所有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前中小企業遭遇各種困難有其必然性,資金固然可解企業燃眉之急,但未必就能解決其根本問題。產品技術 含量低,市場競爭能力差,缺乏自主創新,傳統經營模式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恐怕已難以為繼。
隨著生存壓力的驟增,融資難或許會成為壓倒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小企業主希望工商、稅務等政府監督部門能簡化一些程序,放寬政策。很多中小 企業沒有完成原始積累,包括資金、社會資源等,很難取得銀行信任。一些大型集團企業本身所具有資金、營銷、規模、技術和品牌等優勢,必然導致很多中小企業不能存活。
化憂為機
針對當前溫州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實際困境,“新政”也推出了多項利好舉措,具體包括: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 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含3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當年利潤出現虧損,并且虧損額達到注冊資金的20%以上的單位,經地稅機關審核,可酌情給予減免水利建設專項資金;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新辦之日起1至3年內,報經地稅部門批準,可免征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經市(地)級以上政府部門認定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其資源綜合利用部分的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可減免應繳的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等。
據悉,“企業服務季”活動期間,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將選派精干力量,深入企業,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關系,幫助解決中小企業在企業融資、整合重組、項目投資等方面的困難與問題,以期有效緩解溫州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瓶頸,增強企業信心。
通過筆者在溫州多年的工作分析發現,目前事實上,近期自2008年至今,伴隨著物價上漲、房租上漲、用人成本上漲、網絡迅猛發展等多重壓力,原本資金緊張、實力薄弱的中小型民營出版企業也已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加深了原有的困境和危機。但目前不是所有企業都面臨的問題,也就是說做實業已經遠離高利時代,進入微利時期,要靠管理要效益,也是經營管理的洗牌期到了,愿溫州民企的老總們,要深思遠慮,要高度重視經營管理,不能輕易放棄實業,不然就將會失去融資的平臺,一定要看準時機再度將企業的企業做強、做穩、做精,從基礎管理走向規范管理,再由規范管理邁向精細管理,促使企業進一步健康地成長,則有利于今后的產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