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場經濟的補充產物——中小型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決了大部分就業問題,為國家財政奠定了有力的基礎。但是,當前大部分中小型企業都面臨一些通用性的嚴重問題,有可能面臨企業關門的狀態。因為,市場經濟中,政府不再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民營企業的老板只能自己在大海中游泳,只能采取自救的辦法,沒有任何人、任何組織能幫助他崛起。
通用性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融資難,門檻太高,可望不可及。作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市場經營過程中融資難是每一個老板的心聲。因為,銀行也是企業,他只會將錢借給有錢的人,這樣銀行也降低了自己的風險。另外,銀行也需要將借出去的錢有所增值。這樣中小型民營企業很難從銀行借到錢。筆者有一個朋友做實業的,現在就碰到這個問題,金融危機出現以后,生意不好,在外地建設的工業廠房由于缺錢,無法投產,現在面臨工業園區的管委會的訴訟。真是苦不堪言。
二、政府的稅收太高。讓小型民營企業幾乎沒有利潤。比如,上海目前的查賬征收的企業,除了營業稅意外,還有利潤部分的25%的企業所得稅。幾乎100元的利潤就要繳納30.5%的稅金。因此,幾乎所有的民營企業老板都存在偷稅漏稅現象。
三、社保的基數和費率太高。社會保險的基數和費率讓很多民營企業老板特別頭疼。作為企業應該是要負起社會責任。但是,目前社會保險的基數是根據社會平均工資決定的。可以說,上海大部分市民都沒有達到平均工資水平線。作為社會經營中的微利企業,在最困難的時候是很難支付這個費用。
四、政府亂攤派的現象嚴重。很多企業老板見到政府部門的人就像老鼠見到貓。只要看見他們來了,肯定是沒有好事情。造成企業老板對政府部門的人員不信任。
五、用工法律讓企業很難適應。當前勞動相關的法律太多,而且作為上海在執行法律方面特別嚴格,勞動者的維權意識也很高,造成企業老板在執行上目前處于一個陣痛期。以前在用工方面比較松散,一下子讓企業接受還是需要有一個過程。
六、員工的忠誠度不高。現在的員工與70年代的工作的員工是不同的。基本都是個性化、知識化的員工。對企業沒有歸屬感。作為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的老板大部分都出身文化水平低,從事的都是傳統產業,在管理上確實存在管理不善、員工對企業不再存在依賴。
七、人才引進困難。比如,上海的人才引進確實存在很大困難。外地人才如果能進上海都希望能辦理上海市戶籍或者上海市人才引進居住證。享受上海市民待遇。但是,目前上海的人才政策比較緊。比如,企業如果注冊自己達不到100W,哪怕是博士也無法辦理戶籍或者是人才引進居住證。
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困難呢?根據筆者多年從事企業管理咨詢的經驗和理論總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決。
一、融資難確實是一個難題,但是企業家必須要誠信,另外,在融資過程中不要一步到位,只有誠信了才能做好下一步的貸款工作,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另外,作為企業的老板必須要注意,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將自己的資金全部用完,這樣的話將來有可能傾家蕩產。必須在自有資金的基礎上要有一些自己的款項,才能保證家庭的安全。
二、必須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贏利模式,一個適合自己的贏利模式比短期的賺錢有很大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長久發展。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要靠什么政府部分的所謂扶持,民營企業只有靠自己,靠自己去主打市場,是不可能有什么人來幫助你。這就是市場經濟。
三、用工問題和社會保險問題確實在一些傳統工業制造業的企業來說,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這就需要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規劃要做好,充分發揮人力資源部門的作用,才不會造成人員不足或者人員亢余的局面。
四、政府也需要改變自己的官本位的思想,這樣才能做到法制政府、服務政府、親民政府的角色。不要讓企業感覺看到政府部門的人員就懼怕。改變內容操作口徑不一的局面。真正做到陽光透明服務才能取信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