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培養創二代的六大方法(2)
黃德華
第四種:“試驗田式”磨煉。新昌的中寶集團吳良定一個電話就把在深圳當律師的大兒子吳捷拉回來“扔”進了車間培養,讓兒子騎著腳踏車送貨,在車間做工人。經過一番磨煉,吳良定并沒有按人們所想的把現成的公司交給吳捷,而是給了兒子100萬元要他從頭創業。當兒子成功創辦了日發集團后,才把企業交給他。繼承企業容易,繼承威信難。家族企業的創業者之所以在企業有權威,那是因為他們憑自己的本事創下了家業。而作為新生代,如果只停留在父輩的基業上坐享其成,無所作為,就難以贏得公司管理層及公司員工的尊敬。當現代化管理越來越滲透進民營企業的時候,能者居之的思想也越來越濃厚。所以,企業家在培養下一代的時候除了要培養他們的能力,也開始謀劃著怎樣讓公司接受新主人,尤其是在股份制公司里。“試驗田式”培養顯然是不錯的方式,給片田地,自由發揮,成功了名正言順繼承公司,失敗了可以重新再來。
第五種:“平民化”培養。吉爾達鞋業公司總經理余進華的兒子在溫州一個重點學校念書,一般早上花10塊錢打車到學校,下午則自己走40多分鐘的路回家。每天的零用錢控制在5塊錢左右,回來還要報賬。中午和同學們一道在學校食堂吃飯。一次,兒子因為人太多,不想排隊了,到外面花幾十塊錢吃了一頓麥當勞,結果遭到了父親的批評。消除孩子們的優越感,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這是許多企業家的良苦用心。“我希望兒子能成為社會精英,但在受教育階段他應該是一個平民,而不能享受精英社會的種種。”汪力成一直很注意“保護”兒子,在家里學校都沒有特殊待遇,因為擔心自己下屬、員工把他當“小皇帝”一樣看,汪力成幾乎不讓兒子跟公司的人接觸,怕誤導了他。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富人的孩子難成材。這是很多人的想法,所以很多民營企業家一改“自己吃夠了苦頭,要讓子女享福”的思想,培養他們“平民思想”。臺灣富商王永慶因擔心子女在臺塑大樹庇蔭下缺乏磨練,所以每一個小孩在國小或初中時,就被他送到英國、美國求學,直到念完研究生才回國。李嘉誠鼓勵孩子們自己賺零用錢,兩個兒子的零用錢都是他們在課余兼職,通過做雜工、侍應生掙來的。從現實來看,這樣的培養方式顯然有效。
第六種:“放養式”鍛煉。萬事利集團董事長沈愛琴一開始就讓女兒屠紅燕讀企業管理類學科,畢業后并沒有要求馬上回公司幫忙,而是把她送到日本一家大規模的紡織服裝公司研習了一年。在日本,屠紅燕從最底層的工人做起,從縫紉車間到打版車間、品控部,身體力行地熟悉了紡織服裝業的整個生產流程。日本人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她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回到萬事利后進步非常快,讓沈愛琴非常滿意。屠紅燕說,日本企業在生產上分工細致明確,流程清晰,各個環節都重視監督,這些都被她運用到了萬事利服裝公司的管理當中。子女進自己的企業容易,要想進國際大公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有能力,把子女送進世界500強,“學”點拳頭回來壯大企業也是不少企業家培養孩子的方式之一。
這六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越點,各個民企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去運用,但是很多也是規律可循。在選拔接班人時一定要考慮自己小孩的興趣與性格,幫助小孩認識自我,然后鍛煉他們,以提高他們的勝任力。另外成功培養第二代的最為關鍵秘訣是培養優秀的家風,很多企業為什么不能富過三代,關鍵的原因在于家風。曾國藩家族因為優秀的家風而已經富過了119年,而且繼續在發揮作用。所以民企在創造財富的同時,要創造獨特的有利于人類健康繁衍的家風,這是培養接班人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