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是外界對對象主體在素養方面的要求。企業的職業化素養也不例外,強調的是社會、目標消費者、員工對企業素質的要求,比如是否合法經營?是否真誠服務?是否“以人為本”?等等,實質上是一種職業態度,因此,企業應該從企業形象的高度來關注職業化素養問題,因為“態度決定一切”,態度出賣了問題,則職業化技能沒有指導思想,企業形象本身也就可能支離破碎,甚至蕩然無存。
如果上訴判斷成立的話,則筆者以為影響企業職業化素養的關鍵因素是企業使命、企業意愿、企業哲學及在基礎上確立的戰略目標,為什么這樣說?簡單分析如下:
1. 企業使命---企業未來要完成的任務過程,代表企業存在的根本理由,并闡述企業向社會、市場提供的價值,是社會好評、大眾認可、員工榮譽感的源泉!比如豐收客戶山東魯南水泥的“我們生產凝聚力”、湖南五強溪水電廠“光明社會,動力人生”等,既凝聚了團隊忠誠,又收獲了社會認可,企業形象也大大提升。
2. 企業愿景---未來企業所能達到的一種狀態以及描述這種狀態的藍圖,闡明企業長遠目標是什么,并指導企業戰略目標具體化達成,是企業的指路明星,在企業內部創造激情與動力,激勵企業每個成員發揮最大潛能創造更大價值,也進而有效感染外部成員,提升企業形象,比如萬科地產“成為中國房產行業領跑者”就是明例。
3. 企業哲學---企業所有成員必須遵守的服務于企業使命與愿景的最本質價值標準,為企業所有成員闡明各項工作的基本原則,指導員工行為,夯實企業基礎,傳遞企業價值。比如惠普“尊重和關心每個員工”、沃爾瑪“超出顧客的期望”等等。
4. 企業戰略目標---未來企業希望達到的現實標準,是企業愿景指導下的階段性目標,也是企業愿景的形象化與具體化,是對企業未來的理性規定,對團隊成員產生實際激勵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打土豪,分田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等階段目標的規定與認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愿景很難持續到現在的。
因此,企業職業化素養的先決條件是企業使命、企業愿景、企業哲學等內容的系統思考及原則確定,并在此基礎上理性規定戰略目標,否則,職業化素養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