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是某電機制造企業的老板。王總監跟我多年,過去有功勞,現在負責一個產品部,兼管技術部;林總監是去年來的,他原先在同行一家做,有經驗有能力,來的時候還帶了點人馬,我給他們成立了一個新的產品部。我招納林總監的目的,一方面壯大公司的力量,同時也不想事事都由王總監說了算。
林總監來公司前,我征求王的意見,他說為了公司發展,不反對我招賢納士。我也跟林交代得很清楚,希望他尊重王總監。在公司里,我曾經邀約倆人吃飯、喝酒,他們倆也表現得相敬如賓。我希望這兩個干將都能為我創造效益。實際上兩個人不對勁,我也感覺到,公司好像形成了兩個派系;但制衡也有必要,所以我也并不想打破局面。
5月,林總監負責的芯片正式進入市場,銷售情況良好;6月,推出了第二代產品;但銷售不好,客戶有投訴,因為技術有瑕疵,;8月份開始,銷量持續下滑。因為技術部門歸王總監管,林總監找到王,希望技術部門盡快解決問題。但王認為,銷量下降不是質量問題,而是產品部的銷售工作沒有做到家;何況第二代產品比第一代產品先進。
王總監表面答應林的要求,但指示技術部門以新產品的研發為主。林總監催促,得到答復總是“技術部門非常忙,芯片的事情要等等”。兩個月后,客戶投訴越來越多,銷售量繼續下滑。林總監向我反映,我當即要求技術部門立刻解決這個問題。一周后,產品質量問題解決,但市場已有壞影響,無力回天。
12月,芯片產品徹底失敗,不得不讓林總監“下課”。
雖然覺得王總監有責任,但我也沒明確理由減少他的年終獎金。我很受傷。
作為老板究竟錯在哪里,希望聽 薛老師詳細說說?
薛老師的意見:
內斗不是病,斗起來要人命。
比你悲催的老板有若干。我親眼見證上海一著名培訓機構,原先屬于國內第一方陣,后來老板引進一股新力量,老板寄希望新力量和老人馬共同打造公司,形成1+1>2的理想局面;世事難料,這支新力量是從國內另一著名機構剝離出來的,行事風格跟原先的老人馬截然不同,矛盾、沖突、吵架,老人馬憤而退場,帶走所有資源自立門戶;不久,新力量也與老板鬧崩,另立山頭;老板雞飛蛋打,竹籃打水一場空,心碎了一地。
一股獨大,往往是老板不愿看到的。所以自古就有帝王權術,楊家將與潘仁美搭檔,岳飛跟秦檜共舞,謂之制衡。現在的老板明白,管理就是博弈,如果你依賴一個人,就別想管好這個人;不能把雙腿交給汽車,不能把健康交給藥丸,不能把企業的命運寄托在個別人身上。
在招納林總監加盟這個事情上,你沒有任何錯,錯就錯在駕馭這兩支力量的章法上。
第一錯,沒有把雙方人員打散、重新組合,沒有摻沙子,縱容派系產生。
新兵連整訓結束后,一定分解到老兵的隊伍中;共產黨的軍隊收編了敵軍后,也會在原先的部隊里安排我軍骨干。目的是打破原先的格局,不讓老面孔廝守在一起,減少他們接觸的機會,聚眾鬧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你的故事中,林總監帶人馬來,歡迎是理所當然的,接下來應該安排老骨干,讓他們熱情地擁抱新成員;根據新、老成員的技能、專業、興趣,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部門設置;讓林、王各自負責一攤子,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適應我們的老傳統,我學習你的新做法;你不能抱殘守缺,我也不能夜郎自大;你的工作可能需要跟我匯報,我的進展也需要跟你通氣;你的壞毛病必須戒掉,我的舊觀念也要更新;雙方取長補短,又互相顧忌。
摻沙子的做法,能保證一有風吹草動,立即顯露,抱團形成派系的空間基礎沒有了。
第二錯,沒有進行高強度的團隊建設,沒有打爛原有的價值體系,導致派系繁殖。
帶隊伍攻心為上:兩支人馬整合到一起,最怕的就是你敲你的鑼,我敲我的鼓,各唱各個調。必須立即進行高強度的團隊文化建設,統一價值觀,統一愿景,營造全新的工作氛圍。
增強溝通,促進理解,是首當其沖的。組織大家一起開展拓展訓練,搞文體活動,搞郊游、搞爬山、搞晚會、搞讀書分享、搞演講比賽、搞優秀員工風采展示,以盡可能多的方式讓新、老員工融合到一起。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大家明白幾個重要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么要在一起工作”、“我們同事之間應該怎么相處”、“我們企業的愿景是什么”、“我們公司不能容忍的底線是什么”等等。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園,所謂的派系也鬧騰不出多大的浪花。
第三錯,沒有把當事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沒有形成新的利益鏈,放任派系斗爭。
雖然理論上說,公司做好了大家都好,大河有水小河豐,但涉及到各自的具體利益,有的人會敏感度下降。這就必須把微觀利益、具體利益也強制性做出安排。
林總監負責的芯片業務,王總監有無條件支持的責任。在績效考核、獎金分配的設計上,林占大頭,王占小頭;如果業務成功,林拿大額的獎金,王拿小額的獎金;如果業務失敗,林要付出大代價,王付出小代價;讓他們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這樣的話,王總監就不敢無動于衷,不敢隔岸觀火般地輕松。
第四錯,沒有做好過程管控,沒有洞悉危機、及時干預,致使派系斗爭結出苦果。
在你的描述中,你是在差不多已成敗局的情況下,才得知情況并下命令,你一下命令,問題解決了,但結果無力回天。這樣的結局,是對你官僚作風、甩手掌柜的必然懲罰。
如果當初你第一時間了解動態,然后就下命令,恐怕結局就不至于這樣凄慘了。為什么不能每周了解業務進展?為什么不能定時下基層聽聽員工呼聲?為什么不能到市場查看客戶反應?為什么不能定期召開業務協調會?為什么不進行數據分析?為什么不張貼業務進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