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推出特侖蘇是創新營銷嗎?文/交廣企業管理咨詢公司首席專家譚小芳
前言:
放眼中國市場,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到處是過度的競爭,到處是商業的紅海,但如以定位和心智的眼光來看,到處商業和打造品牌的機會,商業或者營銷上的創新觀念是發明或者創造一個東西遠遠不夠,很多時候甚至根本不需要。蒙牛推出的高端牛奶“特倫蘇”獲得了國際奶協的創新大獎,特倫蘇發明創造了什么新技術嗎?根本沒有,特倫蘇就是推出了一個新的類別,就是高端牛奶,僅此而已。
每一說到創新的話題,不能說沒有企業家深以為然、受到啟發,但很可能更多的商界人士會不以為然。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在中國經商,創新對于有的人是需要的,但對于大多數人是多余的。我們的現實是,壟斷榨取暴利,投機獲得暴利,而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你找到一個好的平臺,各種資源就會盡歸于你,你的企業很平庸,但利潤可能最豐厚。所謂創新,就純屬局外人的美好想象。
喬布斯去世后,美聯社說,他“是一位CEO,一位科技奇才,一位未來學家,一位革新者,一位鑄造者”;對于喬布斯的成就,《華爾街日報》也作了個人英雄主義的解讀。如果我們把喬布斯的成功歸功于美國的“制度”,為什么有著相似“制度”的日本、歐洲沒有產生喬布斯?甚至在美國,喬布斯式創新者也為數極少,甚至有人認為他是“絕版”。這說明,個人的經歷、理念、個性對于創新的決定性作用,其中有很多因素對企業家個人是有啟發意義的。
未來學家們說,21世紀最大的特征是速度、變化、危機,而與之相對應的三個策略,就是學習、改變、創業。我們正從一個工業化的時代進入信息化的時代;我們正從一個計劃分配的時代邁向全民營銷的時代。新經濟,知識經濟;新營銷,創新營銷……理論界正在從4P到4c,走向4R和4V,以至更遠。譚小芳老師(預定創新營銷培訓,請聯系13938256450)表示,其實4P到4C再到4R、4V的過程,無非是一個企業向消費終端重心轉移的過程,是一個最終把消費者捆綁進渠道流通、利益分配的過程。
社會猶如叢林,人們必須像獅子和狐貍那樣生存。要么你要夠強大,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要么你要夠聰明,在規則中游刃有余。目前,我們學習的新要求是:追兵就是標兵,對手就是老師。營銷創新上,我們要有三改變的思維方式: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已;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態度;改變不了過去,就改變現在。通過營銷創新,企業要學會科學合理整合各種資源,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總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只要我們的心力資源豐富,我們就能夠在營銷創新上取得驕人的成績!
任何兩家企業所走的路都不會完全相同,但它們獲得了同樣巨大的成功。在他們紛繁的色彩背后,是否會有一些相同的線在牽引?答案是肯定的,那一條同質的線就是創新營銷!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是通過營銷的成功來最終實現的,而營銷又總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所以無論曾經多么成功的企業,一旦營銷模式落后于社會發展,都必將走向滅亡,而那些能夠始終走在最前沿的成功企業,在營銷上必有新奇之處。任何兩次營銷都會面對不同的環境與挑戰,而成功的營銷都必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無論哪家企業的任何一次成功營銷,都必脫離不了這兩個字——創新。
麥子有四種命運:變成面粉被食用、變成種子、被老鼠吃掉或者發霉變質。如果把麥子看成客戶,那么麥子變成面粉被食用是達到了種麥子的目的;變成種子,就是讓老客戶介紹更多的新客戶;被老鼠吃掉,就是被競爭對手吃掉;發霉變質則是管理不好,而且客戶可能成為負需求,說企業壞話。那么商家在競爭中如何讓麥子變成種子,這就是營銷的學問和技巧,傳統營銷學的方式方法已很難在當今激烈的商戰中讓企業脫穎而出,而創新成為現代營銷學的靈魂。
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思維決定成敗,思維決定利潤,思維決定競爭。如果在Google輸入“營銷創新”,會有115萬條查詢結果挑戰您的眼球,足以說明企業對創新營銷的重視程度。譚老師推出《創新營銷培訓》課程從實戰營銷中追尋創新思維的本源,從中西方文化差異暢談創新思維的模式;從營銷創新的機制、流程、風險以及流程尋找創新的方法,解決企業營銷創新的實際問題。歡迎進入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的經典課程《創新營銷培訓》課程!
通過對課程的學習——營銷思維的徹底改變:從被動到主動,從迎合到操控,從老化到創新!當代的中國,創新已成為民族的主旋律。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不僅要求IT企業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同樣,要求我們在營銷上不斷創新。營銷創新是企業發展之源,也是目前中國企業遇到銷售瓶頸問題時尋求突破的有效方法。
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企業競爭由傳統的要素競爭轉向企業營銷能力的競爭,而這些營銷變革和營銷創新的基礎必定是突破傳統思維方式,開拓創新營銷思想。比如,在圍棋中,定勢是相當重要的,不懂定勢不用定勢會被認為不專業,也可能被同行唾棄,也必定將輸給對手。在市場營銷中,思維定勢卻可能害死人,做死一個品牌。而營銷人打破定勢經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彼得.德魯克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一家企業只有兩個基本職能:創新和營銷。"對于企業經營來講,這兩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創新和營銷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戰略,是我們必須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理解、開展、落實創新和營銷,成為業內人士共同關心的焦點為題。遺憾的是,當前不少企業最薄弱的是營銷,最差的是創新,最需要轉變的是觀念。下面我們再看一個故事——
法國科學家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他把若干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是不停地圍繞花盆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終于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毛毛蟲故事告訴我們“盲從害死人”,不逃離思維慣性而進行創新就死亡。
譚小芳老師了解到這樣一個故事,對我們做創新營銷很有啟發:角馬長得像牛,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水量充足,廣闊的草原上一片勃勃生機,一群群角馬在綠草叢中自由地生活。但到了旱季,為了尋找水源和新鮮草料,角馬就不得不離開這里了。它們聚集起來,成群結隊地遷徙,每天要走48公里,一共行走數千公里。每次遷徙,角馬群都要渡過一條讓它們聞風喪膽的馬拉河。這條馬拉河,位于肯尼亞。河中,有兩種動物是角馬的殺手。一種是世上最大最兇殘的尼羅鱷,一種是被稱為“非洲河王”的河馬。每當角馬群渡河時,馬拉河上都會上演一連幕驚心動魄的廝殺與逃奔場景,那股狂野、驚險和悲壯,會久久回蕩在馬拉河上。
為了生存,角馬群不得不一次次遷徙,而一次次遷徙就不得不渡過馬拉河。渡一次馬拉河,那慘烈的場面就會深刻印在幸存的角馬腦中,永不忘卻。當渡過兩次、三次馬拉河后,角馬的腦中就有了這樣一種認識:渡河是必須的,群體中的一些角馬被尼羅鱷和河馬獵殺也是必然的。角馬的這種認識深化后,就成了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它們會聚集更多的角馬去渡河,因為數量越多,相對死亡率也就越低。它們還會把幼小的角馬放在中間,這樣它們會更安全些。思維定勢也有壞處,這壞處是什么?
話說有一年10月,馬拉河的河水不再湍急,個別寬闊地段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這種罕見情況,幾十年也難得一見。一大群角馬來到馬拉河邊,幾頭年幼的角馬發現不遠處河水很淺,那兒一頭尼羅鱷和河馬也沒有。于是,不少年幼的角馬聚集過去,準備從那里過河。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幾十頭年老角馬過來驅趕那些年幼的角馬回到原處,不允許它們從較淺處過河。
另外的角馬們注視著這個舉動,沒有一頭出來阻止。接著,角馬群開始過河。后果可想而知,慘劇又重演。角馬明明知道水深的地方有兇惡的尼羅鱷和河馬,為什么不從較淺且沒有尼羅鱷和河馬的地方過河,而是依然選擇以前的路線呢?這就是思維定勢消極作用的結果。一種無形的枷鎖束縛住了年老角馬,它們覺得一部分角馬被獵殺是必然的,從老路線走要放心些,所以年老角馬才有此舉動。它們原本想保護幼小角馬,結果反而拋棄了“上天恩賜”,讓災禍再次發生。
規范的行為方式鍛造了企業的規章制度,思想的價值認可形成了企業的核心文化,同時還有絕大部分操作手法、運作方式、行銷手段基本上都是按照套路出牌,按游戲規則辦事。這就如同人類的習慣一樣,企業也有好習慣和壞習慣。借用最偉大的推銷員一句話,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一把鑰匙,壞習慣則是向失敗敞開的門。
譚小芳老師認為:在企業市場營銷中,有時最怕的就是慣性思維,只看到人家怎么干的、前人怎么做的、政策允許的、行業的游戲規則等等。比如前兩年就有景區模仿天門山的飛機飛越天門洞的策劃案例,在自家景區來了個飛機飛越XX湖——效果很一般:媒體不關注、游客不買單;迷失在自己的慣用套路和行業人的慣性招數上。跟著人家的套路走可以成長、照搬人家的做法可以生存,但想快速成長和突破就得創新,必須打破慣性思維。
營銷創新的基礎是營銷智慧的多寡,智慧越多,越富有創新力;智慧越多,靈感就越多;智慧越多,就越容易實現營銷策劃的真正目的。我們的營銷智慧來自于哪里?書本、學校只是一個方面,主要還是來自于市場和消費者,還可以從競爭對手、所屬行業以及日常經營活動中獲取智慧。創新需要打破舊有思維、經驗、偏見的束縛,將“死知識”轉化為“活智慧”,發揮想象力,將營銷策劃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營銷策劃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行的思維活動,其最終目的就是讓人們對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產生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從而激勵他們去購買,最終為企業帶來利潤,任何創新都必須達到吸引和留住消費者的效果。在變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年代,不僅要關注和追趕變化的步伐,更要鼓勵使用創新的方法,使自己變得更快、更好、更異。當然,在模仿基礎上的積極改進也是一種創新、把其他行業的成功模式用于自己行業也同樣是一種創新。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在營銷策劃中一直強調創新——
1、首先,目標倒推:目標優先,現狀第二!
中國經濟一直到現在,都還存在很多的跳躍式發展的機會,如果發展按部就班,按現狀來定營銷目標,就容易失去跳躍發展的大好機會。因此,要把眼光放遠點,目標放大點,腳步再大一點,不問我的一雙手能干多少事,先問我的機會在哪里,先問我是不是要超常規發展。
2、改變營銷游戲規則:賣點優先,品牌第二!
常規的思維:品牌是企業的魂,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賣點只是品牌的一部分。但現實情況是另外一碼事,在現在的營銷中,中國還沒有達到品牌消費的時代,真正重要的是賣點。一切的營銷工作的重點和起點,都應該圍繞賣點展開,而不僅是圍繞品牌展開。營銷的鋒利尖刀不是來自于品牌,而是來自于品牌是否有賣點。提煉出鋒利的賣點,是營銷能否成功的關鍵。譚老師認為:在提煉賣點的時候,也要打破游戲規則,你是蘋果,我是梨,你是梨,我是蘋果梨。只有差異化,只有創新化,只有唯一化,才是好的賣點。
3、改變推廣的游戲規則:公關優先,廣告第二!
一直以來,企業都有深厚的“廣告情結”,認為只要猛轟廣告,銷售自然上去。廣告真的是營銷的救命稻草嗎?現在,已經是一個訊息過剩的時代。中國的營銷環境與10年前相比,媒體數量增加了10倍,媒體的價格增加了10倍,廣告的數量也增加了10倍,廣告效果被稀釋了10000倍,今天做廣告,是在萬分之一的效果上做創意。做廣告是找死,不做廣告是等死。怎么辦?一個新品牌必須在媒體上有宣傳報道,否則,它在市場上就沒有機會。那么,應該怎么做品牌宣傳呢?
譚小芳老師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宣傳說明它是第一個,換句話說,努力在一個新品類里成為第一品牌。新聞媒體總是在尋找新聞眼,什么是第一,什么是熱點,他們最為關心。當你的品牌能產生新聞,它就有了新聞的價值。2005—2006年,當新鄉關山炒作雪蓮花的時候,也引起了新聞的炒作,產生了不菲的新聞效應!
總之,上面的案例和故事的分析是提醒我們營銷策劃人,是不是在工作過程中一直有一個習慣性套路?是不是有一個思維定勢?而這些習慣是不是已經把我們的思路綁住了。譚老師最后強調:品牌在營銷戰中,要找到改變規則的那個點,使勝利的天平向自己傾斜,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把游戲規則向自己擅長的地方傾斜,你就勝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