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詩經》,中國就另有一片天空,干凈、溫潤,仿佛從未臟過。連痛苦都干干凈凈,沒有吶喊,沒有血拼,一切戰栗,只在血脈中隱秘流淌……”這段話的作者不是于丹,而是于丹的校友曲黎敏。
和于丹一樣,曲黎敏也是北師大文學學士。不同的是,曲黎敏后來讀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現在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出版過暢銷書《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和《從頭到腳說健康》、《生命沉思錄》的曲黎敏,最近新推出一本《詩經:越古老越美好》。
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了曲黎敏。
明《內經》,可以讓我們活得好,明《詩經》,可以讓我們活得美
記者:從解讀《內經》到解讀《詩經》,跨度為什么這么大呢?
曲黎敏:其實談不上跨度,《內經》、《詩經》都是古代經典,都直接關系到性命。明《內經》,是明生命之理,生命之理順其自然,但人的欲望貪念不順其自然,所以人會因痛苦而生病。《詩經》關乎情懷、美育,就是解決人生之痛的大藥。所以,明《內經》,可以讓我們活得好,明《詩經》,可以讓我們活得美。
記者:看你的簡歷,本科是北師大中文系學士,碩士學位卻是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的。其間有著怎么樣的起承轉合呢?
曲黎敏:我從小喜歡文學,曾立志于文。故考大學報的全是中文系,可惜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了中醫藥大學,也曾深深地苦惱過。但很快,《黃帝內經》喚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那部分,我從《黃帝內經》中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宏大而深厚的世界,并從這個世界重返《詩經》、《易經》、《道德經》等經典時,一切豁然開朗。也才終于明白,明生命之理之精微,可明經典之廣大,從醫入道是大捷徑。《黃帝內經》是道學之根本,是人學之基礎,是孝悌之良用,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所以,我始終堅持以《內經》、《傷寒》為根底,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枝干,系統地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增長,隨著心智的成熟與穩定,我越來越明白自己的使命和義務,并樂意一本一本地與大家分享傳統文化之精髓與營養。與眾樂樂,方是大樂。
記者:書中的插圖也是你自己畫的?
曲黎敏:這本書的得意之處是我把自己的一些繪畫習作放到書里做了插圖。我不喜歡別人叫我專家,因為我更像是個“玩家”,我總是感恩老天,讓我這輩子始終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兒,從來沒用我不喜歡的事兒來煩惱我。比如我不喜歡數學和外語,老天也總是讓我勉強過關,好讓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喜歡的事物上。喜歡呢,就處處精進,認認真真地講課,認認真真地寫書,因為用了心,所以大家也支持我,喜歡看我的書,跟我一起歡喜著。
過分拘泥則形不成大格局,這大格局便是藝術家和匠人的根本區別
記者: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研究《黃帝內經》呢?
曲黎敏:若用心去看,《黃帝內經》不是天書,而是一部令人愉悅而深刻的長卷詩文。常有人問:你怎么把《內經》講得那么好?我會說:第一我傳統文化底蘊好,《說文解字》和《十三經》都是我的案頭書,學醫的功夫在醫外,過分拘泥則形不成大格局,這大格局便是藝術家和匠人的根本區別。第二是我肯吃苦,學醫我可以像神農嘗百草那樣去試藥,去瘢痕灸;《內經》、《傷寒論》常年在我的包包里,課間10分鐘我都會拿出來看一小段。當然了,可能還有點天分吧,但天道酬勤這句話永遠是對的,沒點兒執著勁也啃不動這些古董。
記者:你的《從頭到腳說健康》最打動我的是“不語怪力亂神”。當下社會養生熱不減,有沒有幾個硬指標,來幫助大爺大媽們判斷,哪一類養生是“誤人父母”,哪一類養生方法不妨一試?
曲黎敏:關于這問題,我的回答是:跟著天走,別跟人走。跟著天走,就是順其自然:天熱了脫衣服,天冷了加衣服。秋天養養膘,非有人讓你秋天或冬天減肥,動物都不那樣呢,人怎么能跟著糊涂?養生若太刻意,也令人煩惱,今天這個不能吃,明天那個不能吃的,成天折騰人,把人生該有的樂趣也丟了大半。《內經》所言全是性命大道,從來不語這些“怪力亂神”。
記者:如果說你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從頭到腳說健康》關注的是人的身體,你的《生命沉思錄》關注的是人的心理,那么《詩經:越古老,越美好》關注的就是人的靈魂——我這樣理解對吧?心理學在當下中國成為一門顯學,詩學則日益被邊緣化,是因為當下中國人的心理健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嗎?
曲黎敏:可以這樣理解。中國古代沒有心理學,從來都是身心不二的,所以只有人學。當下信息繁雜混亂,語錄帖子滿天飛,漫天正能量,滿地道德灰。不如尋一本經典,學一門技藝,好好把自己先整明白了,比如為何咳為何喘,是土不生金還是金不生水?再深想去,是焦慮灼肺還是驚恐傷腎?歷史幾千年了,自有其運。可人生不過百年,還得了下生死。所以內經傷寒真真關鍵,辜負了先賢前賢,其實就是辜負了自己。
古語說得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總是,事兒大了,事兒嚴重了危險臨近了,人,才驚醒、恐慌、害怕,此時,事兒,必有不可救,命,也有不可拯。而圣人的心,看蛛絲螞跡,看曲水微瀾,看云巻云舒之無常,故,不立危墻,不惹塵埃煩擾,悠然常在。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在適可而止,道心在中庸常在。
生命的鮮活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的。你要探究你不鮮活的問題所在,要么你過于貪心,要么你過于相信世界制造的幻像,要么你氣血太弱,可以發生事情而無法了斷事情……總之,你不能尋太多的借口,不可推諉于命運,而要直面人生,先血淋淋地扒開自己,先把自己解決掉,有死心,才有覺悟。
把《周易》放在群經之首,世界便是讓人憂慮的;把《詩經》置于群經之首,世界便是美的
記者:你在書中說過,“把《周易》放在群經之首,世界便是讓人憂慮的;把《詩經》置于群經之首,世界便是美的。”你將來有一天會像解讀《內經》和《詩經》一樣,解讀《周易》嗎?
曲黎敏:哦,《周易》、《道德經》等經典我在私下授課中都講過。只是大家都是先聽了我講《內經》,便以為我只講《內經》。關于經典,最重要的不是翻譯,而是講習,所以古代有很多書院,就是為了這個事情。由一個先賢引領著,琢之磨之,才能將經典化為自己的血肉。比如《詩經》,翻譯本很多,但人們看了還是不明究竟,培養不起感情。而《詩經,越古老,越美好》則是翻譯加解讀,前兒還有人私信我說,讀這本書時他流淚了。這說明,他真正地讀懂了某篇,他的心靈被觸動了,他完成了一次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北京中關村學院為我成立了專門的曲黎敏工作室,我第一件事,是重新開始系統地講授《內經》原文。然后依次講些別的。學習和講習是件很幸福的事,能與人分享,則更幸福。記者:你在書中說過,孔子真正的偉大之處不在一部《論語》,而在他對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刪定和再創造。但孔子整理六經是“述而不作”,您如何評價孔子當年的述而不作與當下高校的論文滿天飛?
曲黎敏:這件事也不想多說。人生在世,總得尋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兒做。教育界的茍且與無聊已經折磨了很多有良知的人,但你若不貪那虛名,也能超脫出來。前些天聽人講先前有個藝術家忽然有一天決定再也不出門了,一切衣食住行全由妻子代勞,而且這一閉門就是50年,每日只是寫字、作畫。他說,我沒有病,只是不適應社會罷了。所以,一頭扎進社會是勇氣,能堅持50年幽閉自己也是勇氣。人生苦短,不可太媚俗,更不能太茍且。《詩經》的核心就是率真,就是“思無邪”,保持這份率真,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著”(梵高),才是高境,才是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