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不如“觀機逗教”
平等思維唐曾磊
宋代大儒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币虿氖┙桃罄蠋熞獙ψ约旱膶W生很了解,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并且針對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才。能夠做到這點,已經是很不錯的老師了。
但因材施教還不夠,它只考慮了學生的能力水平,并沒有結合到學生不斷變化的情緒、動機等心理狀態。因材施教不如觀機逗教。
觀機逗教的“機”有兩個含義:
1.根基。
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充分了解,才能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 這方面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
2.時機。
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學習狀態,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時的狀態提供合適的教學。
很多時候家長老師總會問,跟學生講知識的時候,學生總是不愛聽,沒有興趣,怎么辦?
就這一點,《論語·述而》中,孔子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憤不啟的意思是: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朱熹注解),就是心里想弄明白卻怎么都弄不明白。
不悱不發的意思是: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注解),就是心里想說卻不能很好地說出來。
孔子說:一個人不到全力以赴去嘗試想了解一個道理,冥思苦想但卻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發他的。不到他盡全力想要表達其內心的想法,卻想不到合適言詞的程度,不郁悶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
那么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如何選擇啟發時機呢?
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和家長要選擇甚至安排好學生的啟發時機,使學生們處于“憤”和“悱”的狀態,為此,教師和家長就要注意以下兩點:
(1)不疑不悟
聯邦德國格式塔學派的頓悟說認為,學習的實質是構造與組織一種完形,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苛勒做了大猩猩解決問題的實驗。
根據實驗,苛勒認為:在未解決這個難題之前,黑猩猩對面前的情境的知覺是模糊的、混亂的。當它考慮到幾根短棒與高處的香蕉的可以進行聯系時,它便產生了學習上的頓悟,從而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苛勒認為學習是由頓悟而實現的。并由這個實驗提出了解釋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遷移現象的“頓悟說”。
我們生活中常說的頓悟,首先開始于疑問。然而疑問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長時間的讀書和生活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產生對一個問題想追根究底的欲望。如果沒有答案來滿足這種欲望,心理就不舒服。這時候就產生了所謂的疑問。疑問長時間在心中縈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逐漸形成了更加深刻持久的疑問,我們稱之為疑情。當想解開這個問題的欲望已經達到極點,疑情達到頂峰的時候,如果遇到相應的某種間接的提示或一個直接的答案,便會一下子豁然開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開悟解,頓悟就出現了。在這個過程中,悟到的內容情況會有所不同,有大有小,往往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會出現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很多學生有很多問題不會,他卻沒有產生這樣的疑情?
我們來分析一下實驗中猩猩為什么會產生頓悟?香蕉對于猩猩來說是非常要想的食物,讓猩猩看到香蕉,卻又吃不到,就會讓猩猩產生一種全身心的渴望,這種渴望會調動猩猩的全部精力來考慮怎樣獲得香蕉。短棒和香蕉本來沒有關系,但強烈的渴望讓猩猩把它們聯結起來了。于是頓悟就發生了。
可見,疑情來自于一個人存在性的需求,當他缺乏這方面的內容,這種缺乏給他帶來不方便甚至是痛苦的時候,他就容易產生疑情。
有位大師說得好:“生死心不切,疑情發不起。”就是說,所思考的問題在心目中的位置不重要的時候,由于不關心,則無法起疑情。
起疑情便是將問題形成了心中的障礙和煩惱,而悟則是集中心力攻破心中的障礙和煩惱的最佳方法,當人生起疑情時,身心俱靜,渾然不覺,念茲在茲,心無旁騖。
這時候如果碰到老師施以指導或遇到提示自解,則心地頓開,身心否極泰來,便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時非但理上豁達,身體也達到一種莫名的快樂!
由此可見,通過設置疑問,讓學生產生疑情,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把學生引入渴求知識的境界,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充分發揮作用,從而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轉變到思悟的主動學習狀態。
宋朝大儒朱熹認為疑問越多,學習進步就越快,“大疑則可大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要激發學生的疑問,調動學生開動腦筋,勤于思索,積極思維。
(2)由疑到悟
只有發現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只有存在并發現疑惑才有破除的可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解疑釋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從有疑到無疑的進程正是體現教師作用之處。
善教者,師逸而功倍。教師不能滿足于知識的傳授,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尋找能開掘出學生自身蘊藏的智力源泉的支點。
不要將現成的結論塞給學生,要盡量少講,多讓學生自己學習領悟。朱熹告訴學生,“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個引路底人,做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
孔夫子曾贊嘆:朝聞道,夕死可矣。
疑情有大有小,只視其當事人投入的程度而言,疑情之大可以令人“內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天地”,“如坐在銀山鐵壁之中”。參究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一參即悟,比如禪宗六祖惠能,而有的人則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只要是真參,早晚有悟。
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時機來對學生進行影響。
【“學會”小班課程介紹】
【平等思維溝通心法課程】
【認真能力訓練營之七天冬令營】
【唐老師在線平等思維免費公益課堂——(點擊)】
基地QQ交流群2:101828125
教育咨詢電話:010—82641582;82641477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學習興趣
學習要經過的四種境界
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一個月高考數學提高三十分總結
每次做到能力的頂峰——提高的秘訣
如何快樂地走向成功——化目標為結果
家長如何幫孩子改掉有害習慣——唐曾磊平等思維對話錄
家長,您到底要什么?——唐曾磊平等思維對話錄
我們在打著應試教育的幌子做素質教育!
學生學習情況測評表——孩子學習的好參謀
學習三部曲之(一):學生為什么學習不好?
學習三部曲之(二):快速提高成績的法寶——學會的三個標準
學習三部曲之(三):培養認真的能力
學習文科的“學會”的三個標準
六次作文四次滿分的秘密——輕松作文三步法
解決理科學習的“數學十步法”
學習之道:威力無比的難題解決五步法
平等思維:兩天找到“學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