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的公布,中國經濟復蘇的態勢進一步明確。盡管完成全年“保8”目標勝利在望,但是在巨額投資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產能過剩這一經濟痼疾并沒有得到根本“治療”,反而有擴大的現象,產能過剩再次給中國經濟敲響了警鐘。
產能過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困擾著中國經濟的發展。2004年至2007年,中國一直在推進結構調整,抑制產能過剩,彼時相伴隨的是GDP同比10%左右的高速增長。然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打亂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節奏。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129億元,同比增長28.8%。從產業來看,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為332億元、10180億元和13050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8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超過1億噸,而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仍同比增長20%左右;水泥產能過剩近3億噸,同時有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200條,新增產能將超過2億噸。“此輪傳統產業的產能擴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4萬億元投資以及銀行的信貸投放,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引發了產能本已過剩的產業再度出現產能擴張。”北京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天法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趨勢。以光伏產業為例,據粗略統計,截至2008年7月,全國16個省僅多晶硅項目就有33個在建或準備動工,進入2009年,自2007年升溫的多晶硅投資熱潮中誕生的投資項目也漸漸完成施工,并進入試產階段。如果這些項目都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釋放產能,中國的多晶硅產量將達到14萬噸。
“產能過剩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常態,價格正是通過供給由不足導致過剩而走低的。新興產業缺乏有序發展,往往一哄而上,很容易就會形成新一輪產能過剩。”上海天相投資研究員孔令樺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產能過剩不僅是市場的問題,也有體制的原因。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鄒嘯鳴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認為,“不能抽象地理解產能過剩,現在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往往是地方政府參與其中的結果。將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實現,作為檢驗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標準,使官員不是對風險負責,而是對利益負責,所以會出現大量的重復投資。”
在經濟復蘇的進程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9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出席第三季達沃斯年會開幕式時表示,我們不僅要完成經濟增長的目標,而且要推進結構調整,特別要加大兼并重組、淘汰落后、調整結構的力度,使我們的經濟增長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可靠的基礎上。
此前,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經表示,目前政策效應已初步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情況有所緩解,但部分產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快,一些行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我們在保增長中應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
“結構不調整,將影響我國經濟復蘇和發展的效率。”孫天法認為,“抑制產能過剩,要防止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盲目發展,推動產品改造升級、更新換代,加強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創新,促進企業優勝劣汰。”
為了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對策包括,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強化環境監管,嚴格土地的批準和供應,嚴格發放貸款、發債和資本市場融資的審核,以及加強行業產能及產能利用率的統一監測等。
“下半年,從政府來看,最好將精力放到保民生上來,做好社保等工作,給消費者一個‘兜底’的制度保障。另外,要加大民營銀行發展的力度,銀行家是發現企業家的企業家。依靠銀行家發現企業家,才能將大量的閑置資金配置到效率最高的私有企業中。投資增加了,才會增加就業機會,才能增加稅收的基數。”鄒嘯鳴表示。
清華長三角研究員民企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水良此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還應該注意區域間經濟的平衡發展。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面臨的調整壓力比較大,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許多產業可以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發展,但一定要是一個產業鏈的轉移,從上至下的整體遷移。 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