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貨款已成為國外企業在金融危機中轉嫁損失的一種辦法,許多“出海”的中國企業陷入了“不賒銷等死,賒銷找死”的兩難境地
統計顯示,30%以上倒閉的民營企業其根本和直接原因就是資金鏈斷裂!80%以上倒閉的民營企業其現金流都有問題!
以長三角民企代表省份浙江省為例,浙江省經貿委日前發布的《2008工業經濟運行狀況和發展趨勢》報告中顯示,在宏觀政策從緊、國際經濟波動、通貨膨脹明顯等壓力下,浙江工業經濟處于緊運行狀態。浙江省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別回落5.5和17.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虧損企業有1.07萬家,虧損面達19.6%。據浙江省工商局統計,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有1200多家企業歇業關停,這在浙江連續10年的歷史上都是沒有的。中國縫紉機行業的龍頭企業浙江臺州的“飛躍集團”義烏金烏集團等等當地民營經濟的龍頭企業,就是由于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困境。大型企業集團尚且遇到難題,資本實力不濟的中小企業生存更加艱難。
盲目多元化,抽取主業資金
與國際化相比,進軍多元化成為一大批國內民營企業家津津樂道的話題。無疑多元化可以使企業擴張,又從結構上降低了企業長期發展的風險。但中國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多元化,往往并沒有從企業和行業自身成長態勢和發展規律的戰略角度出發,更多是腦袋一拍,多元化就來的思路,其主要體現有兩類:
第一類是看到別人賺錢,也要跟風去賺一筆的投機心態去搞多元化,代表企業如義烏的金烏集團,創建于1994年的金烏集團在義烏當地曾是民營企業中的明星企業,是義烏市大陳鎮“前五強”民營企業,該集團總裁張政建先后被授予金華市“十佳青年私營企業家”和浙江省“青年星火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張政建看到身邊不少人在迪拜投資賺到錢后,在朋友的慫恿下,于2005年左右在迪拜建造了一個面向國內企業招商的“龍城”商貿城,共有500多家店鋪,并在阿聯酋迪拜設立了阿聯酋金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阿聯酋山圖貿易有限公司、阿聯酋山圖裝飾有限公司、阿聯酋山圖餐飲有限公司等4家海外子公司。為了維持海外項目,張政建壓縮了其國內企業的資金,甚至包括金烏集團最核心的資產嬌麗襪業制衣。金烏集團曾為嬌麗襪業制衣準備的新工廠也因還不起某銀行貸款而最終抵押出去了。從此,嬌麗襪業制衣等子公司業務更是一蹶不振。但是,海外業務情況并沒有讓張高興起來。由于最近幾年大批溫州、義烏商人到迪拜去投資商城等房地產項目,張政建的迪拜生意受到激烈競爭,由于國內資金支持越來越有限,張政建只得從國內銀行或民間融資,據說迪拜“龍城”項目共花費兩個多億,這其中很多錢來自貸款和高利貸。張只能拆西墻補東墻,最終,資金鏈斷裂,金烏集團轟然倒塌。
第二類是創業成功所膨脹出的巨大欲望去搞畸形的多元化。代表企業如早年史玉柱的巨人大廈等等。步步高電子公司老板段永平也曾給過史玉柱忠告:做企業猶如高臺跳水,動作越少越安全。然而,那個時候的史玉柱正處于多元化的冒進當中,自然很難明白段永平話中的意味,但是在摔了一跤之后,史玉柱突然覺得自己明白過來了。
世界上絕大多數公司的多元化道路都是以失敗告終,而多元化成功的典范企業GE,成功的背后是韋爾奇和GE精心構造的業務管理制度系統以及卓越的文化安排。多元化本質上的一般規律是:賣掉一切不想做的,專注于想做的,并且通過出賣過時的核心產業,而獲得足夠的財政支持。
民企融資難,轉向民間借貸
應對貨幣政策從緊的環境,銀行出于商業盈利方面的考慮,更加傾向于信用資質良好的大企業。于是,更多的民營企業轉向民間借貸市場,融資利率越來越高,多數企業都已不堪重負。民間融資偶爾也能幫企業挺過資金短缺時期,但更多的時候無疑是飲鴆止渴。在目前浙江溫州的企業營運資金構成中,民間融資比例已經從2006年的16%上升到現在的28%。2007年,浙江省民間借貸利率一路快速走高,四個季度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2.30%、13.69%、14.53%、16.84%,同比分別提高0.76、2.76、3.58、4.76個百分點,漲勢明顯。然而,高利率未必能夠解決企業難題。2008年,浙江中小企業因借貸高利貸而不堪重負的企業數不勝數。臺州市已經出現15例因經營失敗而逃逸高利貸的企業;紹興上虞天綠紡織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因涉及民間高利貸,于2007年底突然失蹤,企業停產。借高利貸只能緩解企業一時的資金緊張,但由于目前經濟形勢走弱,企業盈利能力降低,無力償還到期的高額利息債務,資金鏈斷裂,民營企業破產倒閉在所難免。
內患外憂
生產成本升高,員工工資上漲,外部市場萎縮,銷售價格下降等等內外部因素,直接導致眾多民營企業現金流枯竭,難以正常運轉。臺州最大的企業之一,浙江省縫制設備生產龍頭企業飛躍集團,總部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由邱繼寶在1986年創辦,短短十幾年間其銷售規模便超過十億元,成為中國縫制設備行業領頭企業。該公司也被地方政府視為一家旗幟性企業。2007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和人民幣升值影響,海外市場嚴重萎縮,令飛躍業務遭受重創。浙江省臺州市外經貿局數據顯示,今年1-4月飛躍集團出口總額為1848萬美元,比去年同期3300萬美元大幅下跌44%,僅相當于其2007年全年出口的五分之一,飛躍的日常營運基本上全靠貸款和非法集資款支撐著。今年以來,各家銀行收緊信貸,飛躍難以再從銀行獲得貸款,甚至轉向民間“高利貸”尋求周轉資金。飛躍從寧波所借民間資金,數額當以“億”來計。然而,由于業務不振,飛躍對所借資金無力償還,并且由于之前在國外虛設公司騙取了國家大量出口退稅,因為挪用了承接的一個國家科技項目的資金而被審計檢查,從而東窗事發,被多重“逼債”之下,無奈向政府申請“破產”。
庫存周轉率低,現金流速緩慢
許多民營企業,在企業運營過程中重生產、重銷售,卻往往忽視了企業運營中最重要的一環——供應鏈的流轉速度。以西班牙的ZARA品牌為例,1975年,學徒出身的阿曼西奧·奧爾特加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偏遠市鎮開設了一個叫ZARA的小服裝店。而今,昔日名不見經傳的ZARA已經成長為全球時尚服飾的領先品牌,身影遍布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門店數已達1000余家。一般分析ZARA成功的原因大致是:顧客導向;垂直一體化;高效的組織管理;強調生產的速度和靈活性;不做廣告不打折的獨特營銷價格策略等。實際上至關重要的環節是ZARA的靈敏供應鏈系統,大大提高了ZARA的前導時間。前導時間是從設計到把成衣擺在柜臺上出售的時間。中國服裝業一般為6-9個月,國際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ZARA最厲害時最短只有7天,一般為12天。這是具有決定意義的12天,可以用最可能少的資金帶來更快速的貨品銷售,從而達到最快的現金流轉,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現金流及利潤。ZARA之靈敏供應鏈所展現出來的韻律,使得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相形見絀。
缺乏專業的信用管理機制
有一句商業格言說得好:客戶既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來源,也是最大的風險來源。繼20世紀90年代困擾中國企業的三角債危機之后,2008美國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最終將給中國外向型民營企業制造沉重的債務包袱。今年底到明年初,中國民營企業的美國外債危機將迎來雪崩式爆發。人們不難發現,海外商賬已經成為中國企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中國企業究竟有多少海外商賬?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權威的官方統計數據。能查找到的只有國家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根據實際調研、上市公司公告及海關等相關數據綜合得出的估算值: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欠款大概有1000億美元,而且每年還會新增150億美元左右!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其實冰山并未見全貌,1000億美元只是個保守估算,因為在中國民營企業中普遍存在“家丑不外揚”的心理,一些存在壞賬的國有企業也是如此,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賬款應該更多。
據了解,在商務部研究院對近千家出口企業所做的調查統計中,中國企業的外債發生率在全球都處于較高水平。中國出口企業的平均壞賬率約在5%以上,有的民營企業甚至超過30%,遠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發達國家的10到20倍,每年的出口都要新產生300億至350億美元壞賬。相關調查顯示,在賴賬企業中,有26%屬于無力償還;有11%的企業屬于根本不想償還。其余的屬于海外“老賴”,以貨物有瑕疵、銷路不暢和價錢太高為由遲遲不付錢款;另外還有一些則根本是故意設套詐騙。拖欠貨款已成為美國企業在金融危機中轉嫁損失的一種辦法。統計顯示,僅2008年前5個月,浙江企業的海外壞賬就達10億美元。
巨額財富流失的背后原因,與中國中小型民營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有關,經常被外債問題困擾的也多為中小型制造、加工、貿易類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一整套系統、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沒有一套系統、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是造成中國出口企業壞賬率高的最主要原因。一項針對中國境內企業的調查顯示:目前已經建立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的企業僅占11.2%,而這11.2%中,又有93.4%是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機構、外商投資企業、部分大型外經貿企業集團,而基數最為龐大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的不到0.7%。此外,中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出口的產品附加值低,替代性很強。因此,為爭取出口訂單,眾多民營企業不得不主要依靠價格策略,或在結算方式、付款條件、貨款追收等方面過度遷就客戶。許多“出海”的中國企業因此陷入了“不賒銷等死,賒銷找死”的兩難境地。而一些企業在出口后,對欠款也總是不敢積極追討,怕逼得太緊而失去客戶,甚至用追加新貨的手段來催款到賬,結果卻導致債務越來越多。最后欠款變成了壞賬,難以收回。